以根为话题的作文1500字
篇一:水与根
水是万物之母,以她那广阔的胸怀,无私的奉献,养育并保护了一代代人。
黄河的确很是宽广,浩浩荡荡一路几字形,奔过峡谷,跃出瀑布,横穿黄土高原,好不气派!但是,黄河也有着她温柔的一面,是她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令人亲切,敬仰,与赞叹。
长江却并非如此,若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那么长江就可以说是我们的父亲。他从不向我们炫耀过什么,沿途的风景,他默默地体会,时代变迁,他静静地观看。在他的流经区域,有过无数名臣将相,风一流才子。自古江南多才俊,此话可是名副其实。
历代皇帝,大都把都城设在了北方,以抵挡外族入侵。这样虽遣兵方便,随调随动,但是,一旦带兵将领战败或是投敌,率军突破了紫荆关,那么京城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在敌人的屠刀下瑟瑟发一抖。当年的朱祁镇便是如此,他还去了趟鞑靼的部落北狩。可谓是丢尽了大明王朝的脸。幸亏有于谦力挽狂澜,不然这半壁江山就要沦丧于异族之手。有人要问了,为何是丢掉了半壁江山?在京城沦陷后皇帝还有何地可去?
这便是长江的功劳了,濒临长江,有一座古时叫应天,现在叫南京的城市,便是大明王朝的第二首都。由于长江天险,这里可谓是丢掉半壁江山的亡国之君的绝佳避难所。当年太平天国覆灭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带兵狂轰乱炸,花费了两个月,才攻下此城的外城,他却高兴地大呼:则破矣!之后顺流而下,一举荡平太平天国,这边是长江在战争中的作用。
而在治国方面,长江也依旧有着它的优势。当年三国时期,东吴就正是凭借着这长江天险,抗过了不论是刘备,还是曹一操一的一次次入侵。不然的话,在赤壁时,诸葛亮再聪明,也拿曹一操一的水师舰队无法。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了说过: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见强如诸葛孔明,都对江东十分头疼。长江对于政治格局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长江也是中国运输的枢纽线之一,长江全长六千余公里,比地球的半径还要大,其长度可想而知。古时候苏杭及江浙一带的的各种产品都是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流到了中国各地。比如当年那南宋便是建都于应天府。以长江为天险,在蒙古侵略时,奋勇征战,一举打退蒙古强兵,以大散关为界,奠定了南宋的一百余年的历史。
南宋时期是中国科技、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的高一峰期,人民较为安居乐业,而这是中国也涌显出了一批杰出诗人,大多以抒发亡国的屈辱愤恨之情,如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上承接了苏轼豪放不羁的文风特点,下也开起了辛弃疾等人的先河。所以,南宋的诗歌发展也是极为迅猛,为中国后来的诗词里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奠定基矗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便是国泰民安。试想,若没了国,人还有何地可去呢?
纵观中国历史,长江不只一次的在其中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一个个国家因他而纵横千里,也有因他而能够苟且偷生。他就像中华民族的保护者,当有人侵犯到他孩子的时候,他就会勇敢地保护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击退入侵者。可以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起源的地方;长江则是我们成长中遮风挡雨的大伞,让我们在狂风暴雨中逆流而上,开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与传承。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出中国以外,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历史的断代,而中国没有。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根,永恒不变的根。
在我们弱小时,粗一壮的根盘虬卧龙般狠扎在地下,拼命汲取养分,给予我们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的能力与勇气。而现今,当年在霹雳中瑟瑟发一抖的小树苗已经茁一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更应该去撑开巨大的树冠,遮住这片土壤,为一条条一精一疲力竭的根系遮下一片一陰一凉。因为树没了根,还能活吗?我们也正是如此,长江就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应该去用生命保护的东西。
水依旧在流,根却永远不会变,因为那是我们的根,我们跳动不停的的心脏来源于那里,我们奔腾不息的血液来源于那里。因为,那里有水,有根,有我们。
篇二:根在漂,魂在消
今晚八点,我等在珠海大会堂观看了一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根与魂》文艺展演。
先插播:我很不习惯珠海大会堂这一叫法,因为总让我有意无意想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北京那是何等地儿,天子脚下,皇城根儿,其建筑的规模、气派自然可以称得上大,而珠海城市不大,大会堂更小,别扭。当然,它原本是叫珠海影剧院,不过这又让我想起我前工作时单位的工人俱乐部。也许再过些年,它也应该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了。倘若在物质文化遗产的珠海大会堂里上演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不知道该是何种感觉!
再插播:另一次在湾仔(非香港的)的影剧院观看一美国钢琴演奏家的独奏,随着钢琴声起,BP机、手机、孩子的哭闹声交汇一片。演奏中音乐家突然停了下来,两手在空中比画了一阵子,摇了一下头,露出十分无奈的表情,原来钢琴的踏板坏了。中国修理工赶紧找来维修工具忙活。手头拿着一个鲜艳的苹果,一口下去,然后你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吞咽后正要咬第二口,可你却发现手头的苹果有半条虫子正在痛苦地挣扎!!
三插播:钢琴家孔祥东一次到圆明园(注:此处少了一个新字)为珠海观众献奏《黄河大合唱》,因舞台太小,有关单位在原舞台前面搭了一个延伸台。一会儿,几个彪形大汉推着一架巨型三角钢琴往延伸台方向移动,这时整个延伸舞台都下沉得变形了什么叫大师?大师就是在随时都可能坍塌的舞台上能带着忐忑不安地心情小心翼翼地把作品演奏完。完毕,孔说,这次演奏难忘!不仅是他,我都没忘。
难怪有人说珠海乃文化沙漠之地改革三十年了,绿化的迹象在哪呢?!
言归正传。展演规格很高(属于国家文化部的),节目很一精一致,也很一精一彩。
说一精一致,每个节目时间不长,前后约3-5分钟,主持人的节目简介倒是蹩脚。这些节目有两个是云南彝族的(地域特色浓郁),有两个是朝鲜族的(演员就很一精一致),另有安徽的唢呐(喜庆之极),蒙古族的清唱(天籁就是这样的声音了),还有一个是属于客家的(听不懂,也感觉不到艺术),两个是珠海本地的《鹤舞》、《水上婚嫁》。
讲一精一彩,节目的质量确实很高,每个节目进行中珠海观众平均都要报以两三次热烈的掌声。尤其是朝鲜族舞蹈,姑一娘一们那么年轻漂亮,还挎那么大的一个腰鼓,再要配上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啧啧我都戴上眼镜看了,虽然我坐的是第二排!!
其实,拿到展演票的那会儿,我就在琢磨演出的内容无非就是这些了。没有惊喜。
我倒是留意到了主持人多次强调的他们是地道的农民、这些都是农民艺术家,演出资料也不乏这方面的介绍,我也知道这里都是对演员的尊敬。
但这些东西如果农民哪一天不玩了,或者根本就玩不起了,是否就真成遗产了呢?我看成遗物可能还好些,成遗产可怕多了,因为到那时它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符号,它活在人民的想象中。主持人也说了,这些遗产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为什么会消失呢?难道发展就是以完全牺牲过去积淀下来的东西为前提和代价?和过去彻底诀别剪掉大辫子就是革命?今天把它们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是把它请进了文化的圣殿,我辈应当开怀痛饮,然我实则难言高兴。我知道,雷锋是在他牺牲后才成为雷锋的,某个角落是因为很多人常在那里大小一便才会有此处禁止大小一便的禁令我已经知道它们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
传统文化的根在漂!让我们也替它做一次太监最后的呐喊吧把根留住!可是皮之不存,一毛一将付焉,根都快不在了,魂飞魄散还会远吗?吼吼哈!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如今黄河断流了,长江长草了、洞庭湖也龟裂了!根在漂,魂在消,文化在哀号,文化在哀号……
篇三:寻找文化之根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们终于可以停下脚步,注视属于松江的根。——题记
树因有根才显得郁郁葱葱,显得枝繁叶茂;花因有根才熬过风霜雨雪,熬过花落花开;草因有根才冲破层层黑暗,冲破岩石大地。我们生存的这一片松江古城底下,同样也埋藏了深深的根,那就是广富林遗址。它跨过世纪,穿越秋冬,安静地沉思于华夏大地的一角。
初春的日子,我与同学乘车前往松江新城的广富林,我怀着几缕新奇和神秘的渴望走进这充满文化积淀的遗址。一边和同学在其中漫步,一边听导游娓娓地介绍广富林。广富林原称黄甫林、广福林古代属于华亭谷范畴,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发现并已证实:这是一处历史大跨越的圣土,几千年以来,广富林地区一直没有断过人烟,先民们在今天的广富林地段繁衍生息,以捕捞鱼虾、种地耕田为生存方式。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因洪涝迁移到松江佘山以南的区域作为最终的栖息之地,于是这处田园水乡就成了他们的生长之地。这一文化遗存的发现超越了零星分布在该地区的其他文化,是十分稀有的文化瑰宝,成为松江的骄傲!
想知道广富林遗址的发现历程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遗物。1961年9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探明遗址为2层。上层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带纹饰、硬陶和带釉陶等,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下层面积7000平方米,有灰坑1个,墓葬2座。通过考古和挖掘,初步证实了广富林地区是一处相当有价值的考古宝地,为诊断松江悠久的历史奠定了基矗
1999至200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遗存,推测出广富林是松江最老最早的古城镇轮廓。
2008年,随着这一带的规划建设,广富林遗址开始抢救一性一考古发掘,现场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开探方196个,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田野考古现常从遗址发掘出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遗存,其中东周时期的青铜鼎残器是上海考古工作首次发现,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时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的空白,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提一供出新的材料。
无意中目光瞥向手表,发现时间已然过半。我和同学们来到晚明着名的文学家、诗人,陈子龙墓,它于1987年9月,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地1300余平方米。松柏环绕,郁郁葱葱;碑亭墓室,庄严肃穆。入口处辟有3米宽甬道,石牌坊作墓门,高6。7米,牌坊正中由着名书法家李一氓书 明陈子龙墓 。过牌坊甬道,缓步三级,为小一平台,北侧新建3。3米高、2。7米阔的碑墙,嵌有着名书法家、学者顾廷龙先生撰书的《陈子龙事略》石四方,陈子龙画象石一方,古朴端庄。过小一平台,再步四级,为墓前大平台。墓室为三一穴一砖砌券顶,坐东向西。
面对这历史名人的墓碑,我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不仅有对广富林文化的赞叹,更饱含了对陈子龙烈士的钦佩!
不知不觉中,和同学游览的时间所剩不多。我与同学向北走向在一座座小院,领略到各种式样的装饰品不同的风貌。再往前走是延伸公园的新建石桥,大多是复古的环龙桥,石桥大多是圆拱形,上面铺就石板,重塑了当年古镇的风貌。宽敞的路面上还有一座座横跨的过路楼,烘托出广富林的意蕴与不凡。这些跨楼造地很是奇伟,似有廊桥楼的特色,却又有了一份自然的超越;似有竹门楼的婉约,却又多了一丝刚毅 是的广富林作为松江的一个区域,创造了松江历史最悠久的神话。
是什么让胡杨 活了三百年不倒,死了三百年不朽 ?是什么让黄山上的松 飞檐走壁 ?是根,是在地下伸开无数手臂趴着泥土的根;是用细微的管道努力允一吸着露水的根。
松江之根,我们的根。华夏存根,根扎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