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作文700字初二
1
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南宋江山,沦落半壁,岳飞壮怀激烈写下这首震撼人心的《满江红》。
岳飞,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南安阳汤阴县县城东30里菜园镇程岗村人(1103——1142)。是我国南宋时期着名抗金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
岳飞出生在一户佃户家里,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他身高7尺,脸色红润,丹凤眼。青年时代正遇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亲眼目睹了北宋灭亡的悲惨史实和中原的沦陷。他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的压迫、收复故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作战勇敢多次打败金军,屡建战功,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皇上赵构得知岳飞的胜利,怕金军放了他哥哥,让他当不成皇帝,再加上奸臣秦桧勾结金军的阴谋诡计,连向岳飞发了12道金牌,让岳飞退兵回京。
“靖廉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1这是岳飞的淋云壮志,只可惜他终生追求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岳飞虽死,但,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2
书法界的泰斗——王羲之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着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着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1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1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3
古代爱国名人的事迹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十二岁就有了功名,少年时便名冠一时,很受当地人们的尊重。
有一天,镇上一位老绅士病故,丧主特派家人去请少年汤显祖写祭文。可偏偏另一个村子里有位老农做寿,其子女也来请他去写寿联。显祖一想,按理说,死者为大;可按情论,死者停灵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殡前写毕就可,而做寿却只能在当天宴宾客时使用,何况眼下寿星家生活艰难,拿不出什么润笔费,我小小年纪,不可势利。就回答那家丧主,他迟一天到,肯定误不了事的。说完,汤显祖先去了寿星家把寿联写完,这才连夜往镇上赶。
再说镇上那家,因为家产富有,来吊唁的亲朋众多。其中一位远亲狂生,自恃有些文才,听说要等个什么汤显祖来写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区区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笔墨伺候,铺开宣纸,洋洋洒洒,直写到次日天明。
正自鸣得意呢,汤显祖来了。狂生没料到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地好事的就怂恿汤显祖也写一篇。汤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陈词滥调,矫揉造作,全无真意,心中很不以为然。也是年轻气盛,便不客气,只见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来,几乎是一气呵成,惊得众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见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风。
狂生拿起自己熬了一夜心血写成的东西,请汤显祖评点。满以为汤多少会夸赞几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汤显祖只是在结尾空白处写了一句曲词:“他去也,怎把心儿放。”狂生起先以为汤显祖是补充去世人心态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细一琢磨,才悟出原来人家写的是一字谜,这一字就是对他文章的评价,那脸刷地就红了,心想,幸亏没求人家说出来……
4
康熙大帝历史上皇帝很多,有273位皇帝,但治世能君只有四分之一,平庸皇帝有四分之三。历史上朝代也很多,但成为强大王朝的也只有汉、唐、明、清四朝。有人觉得汉朝有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算得上强朝;唐代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也算当时的强国;明代有仁宗、宣宗的仁宣之治,也算得上是强盛。可清代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洋舰队毁于中日甲午战争,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怎么算强国?可别忘了,当时皇帝是同治,同治的爷爷道光,道光的爷爷乾隆,乾隆爷爷康熙那儿还有一段康乾盛世!这样看历史不对,汉不是有王莽篡权;唐朝也有安史之乱;明朝还有崇祯皇帝自缢的历史教训哩!
康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康熙,全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任皇帝,在位61年。这位69岁逝世,8岁登基的传奇皇帝身上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康熙小时候虽然贵为皇子,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康熙一出生就隔离了母亲,八岁时又没了父亲。年幼的康熙继承了父亲顺治的王位,皇权完全落在了权臣鳌拜手中。13岁的康熙以智慧除掉了鳌拜,正式开始他的大帝生涯。
康熙的满洲人才进入关内,关内人纷纷反抗,所以康熙前半生都在东征西战,攻南守北,亲讨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北拒沙俄,南征台湾,这位在战马上奔腾多年的皇帝为清朝江山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江山一统,康熙又六下江南,还以满族文化学汉文化,又以汉文化学西方文化,但没有完全引进西学,日后变成为了清朝社稷轰然塌下的祸根。康熙喜欢学习,经常熬夜读书。
康熙热爱江山,忠于朝政。每天很早起床处理公务,每天御门听政召开朝廷会议。因为他的勤政,所以缔造了康乾盛世。
康熙有35个儿子,在康熙晚年为争夺皇位而血肉相残,让康熙很痛心。终于,这位在位61年的千年一帝挺不住了,在畅春园清溪书屋病逝,享年69岁。
这位大帝一生并不快乐。8岁丧父,22岁丧妻。可怕的开端,痛苦的生活,悲惨的结束。
5
曹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东汉末年,战火纷纷,奸雄乱世。曹操,除黄巾,灭董卓,辖天子,令诸侯,一生南征北战,建立起魏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称作“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有着他宽容的一面。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曹操可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操,只要忠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
曹操也有着他野心的一面。“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在乱世里出来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6
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封建帝国最后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实际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平定大、小和卓地叛乱,治理国家,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国库充实,人口增长,耕田面积扩大,达到一个高潮。但是他到了晚年却老糊涂,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山珍海味,六下江南花费了大量的银子,动用大量人力,当了太上皇之后,国家已经远远不如他英年统治国家的时候那么繁荣昌盛,国力繁盛了!
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受到了已经有高龄的康熙皇帝的宠爱和教导,康熙在他的上百个皇子皇孙中能看中的只有几个,后来的雍正皇帝也就是乾隆皇帝的父亲为此感到非常荣幸。康熙把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带到自己的身边,亲自对他进行教育,还让他的皇十六子和皇二十子亲自教弘历学习弓箭和火枪技术。弘历的才能很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也有让他当清朝皇帝的想法。康熙大帝把皇位传位给雍正皇帝,很有可能就是想让雍正皇帝在自己死后把皇位传给弘历。这样可以让清朝两朝都能够繁荣昌盛。
他当上皇帝之后也的确没有辜负他的皇祖父和皇父对他的希望,在他的正确的治理下,国家的国力逐渐强盛,百姓安定幸福富裕,耕地面积逐渐扩大,人口也在他四十岁之后达到了三亿。他平定了西北部的小型叛乱之后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地叛乱,他老年时期,渥巴锡带领着他的部落六七万人顺利回归祖国……这些都是他伟大的功绩,中国历史上不可否认的伟大的功绩。
但是,到了晚年,他看到了国家在自己的统治下繁荣的情景,开始洋洋自得起来了,他六下江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官员为了讨好皇上开心,剥削百姓,给皇帝上贡,皇帝是开心了,官员的官位是上升了,但是,百姓们却遭殃了,无数百姓因为官员的剥削而饿死、冻死、病死,这些皇帝什么都不知道,他还以为所有的百姓都是安居乐业呢,自己依然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这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过错。
7
走进李白太白的诗都如此张狂,怎么的都是唐朝最动人的曲调。
马蹄声声,在太白的香味中醉去。轻舟总也追不上。
“仁者好山,智者乐水。”太白一生好入名山,纵情山水,借酒做诗,每臻绝唱。不爱宁静的山壑、优雅的林泉,独倚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愿与星辰同呼吸与神灵相往来。太白的叛逆不羁和超现实的浪漫,赢得了谪仙人的美誉。
太白的诗没有读过几首,太白的诗却植入胸中。
“藻思绮合,清丽芋眠。”说的是太白思如泉涌的豪情。“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花间一壶酒,对饮成三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更多的是太白的伤情。推之原因,但因他的多舛命运。
太白四十多岁进京,在翰林院作个供奉,却只是皇帝用来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后因他蔑视权贵,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不到三年被排挤出京。安禄山造反后,他曾参加永王的抗敌军。李白因此被放逐至贵州,半路得赦,最后死在当途。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多舛的命运却让李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对大脑的刺激令李白诗才泉涌,拿出理由的是,李白的大多佳作出自酒醉。也有人说李白不敢面对现实,还举例道,李白借酒醉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鞋,然后才提笔做诗。不管后人猜测如何,李白与酒是分不开的。酒可助兴,亦可解忧。李白如此豪放人士喝起酒来当然海量,恋酒亦是情理之中。
李白好交友,对朋友感情真挚。李白与杜甫相遇酒店,豪饮畅谈,虽一面之缘,却神交一生。《赠汪伦》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更道出了李白是个重情义的人。
李白忧国忧民。在他六十一岁时,还请缨杀敌,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如此说来,李白一千年来被人称为“谪仙人”,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热爱祖国,不忘现实的伟人。
站在不即不离的地方看李白,看到的就是如此一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