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读后感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读后感 >

浪潮之巅读后感

时间: 2017-02-12

篇一:《浪潮之巅》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最大感觉这是一本IT行业历史书,而且是一本没有讲完的历史书,没有讲完的部分也正是我们还没有错过的部分。此书的价值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更多的是开阔了我们的思维,更清楚地看清未来,书中对IT公司的生死法则作了非常好的总结,对于我们未来作产品、作公司都有非常大的启发,结合自已的观点,总结如下:

一、产品

一定要抓住用户的痛点,并实实在在地解决用户的问题。

先看微软的成功,Windows3。0功不可没,第一,它使得用户使用计算机时,再也不用记那些复杂的命令,而是通过简单的可视化地点几个图标就能完成。第二,它突破了DOS上资源限制,使得软件开发商能更大程度的利用硬件资源,开发各种软件。Windows3。0的点找的非常准。

再看一下思科的成功,多协议的路由器,在1983年互联网的雏形刚刚形成时,解决了各个学校和各大公司网络协议不同而无法连接的问题,在接下来发展的一帆风顺。

用户的痛点非常多,有的是他们能感觉得到的,天天都痛,有的被固有的思维所束缚已经习以为常,以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这些痛点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但无论哪种,只要我们能有一个产品帮他止痛或给他更好的体验,这些产品就能被用户快速接受。但,这个“点”是关键,我理解是越痛越容易被用户接受。

二、专注

奔着一个目标走直线,把事情作到极致,时刻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

IBM,保守专注的改革者,一直固守着自已的核心领域,把自已的产品和服务作到极致,这种专注让他的目标用户群非常放心,因此,即使他的产品和服务比别人贵,用户还是很愿意买。虽然这种专注使得IBM错失了很多的机会,但是也让他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最重要的事上,这种稳固是别人无法超越,使得其在经济危机中活了过来,并且至今仍立于不败之地。

在公司前进的过程中,特别是用户量或市场占有率一定时,通常会被新的盈利点所吸引,从而分散精力,把自已的核心业务延缓,在危机到来时,如果没有强大而稳定的核心产品,再加上臃肿的其它业务,公司很容易死掉,即使这时不死,将来也很容易被对手超越。

三、创新

创新是惟一的出路,淘汰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用iPhone、iPad、iPod等,这些东西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用后,不由感叹,原来这东西还可以这样玩。公平地讲,这些东西都不是苹果公司的原创,在iPod出现前,MP3满地都是,但品类和功能基本一样,很多公司还在拼命在加功能;类似于iPad的平板电脑微软也作过;在iPhone出现前,智能手机也已经有了。但是,是苹果重新把这些产品作到了极致。如果要问什么是创新,这就是创新,创新不一定非常设计出一个新的产品!如果没有i系列的这些产品,苹果应该已经死了,如果要问创新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看一看当今苹果的市值就知道了!

四、技术

技术应该是IT企业的基因

Yahoo现在半死不活,已经离搜索服务越来越远,而Google现在正如日中天,一个是鼻祖,一个是后起之秀,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不得不归结于技术。

Yahoo从诞生就提供网页搜索服务,但是直到2003年它收购了Inktomi,自已都不曾作做过搜索,虽然它的服务一直有很多人在用。Yahoo崇尚的是传统媒体的那种手工编辑而非用技术的手段来计算处理。这种思路和技术公司完全不同,一家技术公司,无论是过去的AT&A还是现在的Google都会尽可能地利用技术而不是人工来解决问题,虽然技术有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但一定崇尚技术的公司应该是解决这些局限和不足而不是倒退到手工操作,一个人通过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成百上千人拼不过的。

Google是一家特别崇尚技术的公司,在Yahoo雄霸互联网时,它还是一家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但是,公司的的大小不能完全保证今后的竞争结果,公司的基因都是重要的。

五、人才

人才是无价的商品

看一下当今的浪潮新贵,Google崛起的时候用了挖了大量YAHOO的资深工程师,而Facebook崛起的时候又挖了大量Google的人,如果没有记错,Google应该是现在世界上单位面积博士最多的公司(虽然我一直不认为学历能代表一切,但大趋势如此)。

浪潮中新贵的崛起,不得不说人才起了至关的作用。

今天太晚了,也太累了,浪潮之巅值得总结的地方还有非常多,在此我还想提几句话,从字面上大家应该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在此不细说:

1、个人贪婪、短视是轰然倒塌的根源

2、站在浪潮上,当借力而行

3、互联网血腥,成王败寇

4、摩尔定理、比尔定理

5、资本无情

完了想说的是,我们正处在浪潮中,也许今天我们的所作所为,将来会被写进历史,以此与互联网同仁们共勉。

篇二:《浪潮之巅》读后感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Apple)、英特尔(Intel)公司、微软(Microsoft)公司、思科公司(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和谷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

这些公司里面大大小小的人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一次浪潮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要预测未来是很难的,但是看看过去和现在,我们也许能悟出一些道理。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无论是政权、经济还是人文,盛极必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人有生老病史,物有起起落落,也许这才是生生不息的真谛。经济永远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无论人们说的多么冠冕堂皇,人永远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满足感。不同的人,有人赢了,有人败了。也许,有人一开始赢了,而后却败了;也或许,有人一开始输了,而后却赢了。无论对个人还是团体,长盛不衰都是永远不可能事,当然不排除,那些人或团体在盛极的时候就成为了历史。

“科学技术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一次次技术革命的浪潮造就出站在它的浪尖上的成功者,埋没掉赶不上大潮的失败者。

在一个新的信息技术产业刚刚形成时,它总是有多个可以互相抗衡的竞争者。但是,一旦有一家主导公司出现,它就可能成为该行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并把它变成在商业上难以抵消的优势,迅速占领全球市常在信息工业产业,这个过程通常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但是,一旦一个公司占有全球一大半市场时,它就不得不寻找新的成长点。而这时的跨国公司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朝气蓬勃的公司了,它固有的基因使得它的转型十分艰难。如果它能够幸运的转型成功,它将再次获得新生,否则就会被技术革命的浪潮淘汰。”——引自《浪潮之巅》

技术的浪潮可能引导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适者生存,这是人类历史永远不能改变的法则。所谓“适者”的诞生或延续可能源自个人或团体的远见,也可能源于机遇。每个人或团体遭遇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机遇,不同的是每个人或团体面对机遇的表现不同。

经济或科技的发展总是依靠着引领者。在那场引领的风暴中,个人或团体引领了或者更上了,便是赶上了一种幸运,只要方向是对的,一般就能诞生出传奇。但然,眼界这种东西,和团队的庞大以及财力的雄厚没有必然关系。在一次行业的浪潮中,往往稍不注意,便会让一个庞大的团队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也可能使得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或团对逐渐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者。

篇三: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浪潮之巅读后感。由于书是断断续续地看的,持续了有两三个月,很多当时很清晰的印象已渐渐变的模糊,简单的写几句吧。

1、伟大的公司都不是从一开始就伟大的,很多的创业就始于民房,车库,之所于后来变得伟大,取决于他们的经营战略、技术和坚持勇往直前的勇气。

2、伟大的公司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在灾难面前能够起死回生,练就了一身抵抗风雨的本领,才能走得更远。

3、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很重要,商场如战场,小心“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局面。

4、硅谷是盛产奇迹的环境,硅谷不断创新的气氛造就了硅谷的辉煌。

5、“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篇四:《浪潮之巅》读后感


在去年的这个时候,知道有《浪潮之巅》这一本书,一年之后,自己总算把这本书读完了。正如很多推荐人所说,这是一本值得对IT感兴趣的国人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中能了解到不少知识。我作为一个不仅仅对IT感兴趣,而且以后还要从事IT行业的码农,这本书的意义对我来说还要更大一些。

这本书的内容正如书的封皮上展现出来的那样,是介绍IT行业的科技公司的。而之所以取浪潮之巅这个名字,是因为作者认为这些科技公司之所以走向成功或走向衰落都是因为技术革命的浪潮影响。一波浪潮到来,带动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的发展,一些科技公司乘势而上,走到了浪尖之上。相反,随着上一波浪潮所起的公司因为没有踏上这一波浪潮,被浪潮击垮,最终成为历史。在这本书中,通过十几个的公司兴衰,作者说明了这个道理,也告诉人们一个人赶上浪潮是多么的幸运。

在我看来,与知道那些大公司的发展历史相比,这些公司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更让我感兴趣。在这本书中,作者显然也考虑到了这点,为此特意介绍了硅谷的创业环境、斯坦福大学和各种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我觉得正是因为作者介绍了这些看上去与本书核心关联不大的知识,才使得这本书获得了更好的评价,其实真正的核心反而是这些,如果缺少它们,一个公司怎么可能迅速壮大呢?

首先要说说硅谷和斯坦福,相信很多人对于硅谷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对于斯坦福也知道作者所说的那个流毒久远的故事--斯坦福夫妇捐款的尴尬。可以这么说,硅谷是IT公司的摇篮,而斯坦福是硅谷的摇篮。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斯坦福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也就是更倾向于让教授和学生自由发展,自由度很大,尽管教学水平比不上东部的著名大学,但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加上职业培训造假了很多全才,这是斯坦福的成功之处。当然,更重要的是斯坦福为大学生建立了创业基地,建立科技园,让创业的学生能结识到杰出的校友并获得帮助,再加上它之前的这种创业氛围和教学理念,创业在斯坦福已经成为了常事,这样也就间接给硅谷带来了进步和活力。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国内的情形,现在很多国内大学都在像斯坦福学习建立各种各样的科技园,包括北大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南大科技园,甚至我四月份去徐州的时候发现中国矿业大学也在建立自己的科技园。科技园是建立起来了,但不等于创业变得越来越火爆了,很多企业来到大学科技园,通过大学出人,自己出钱的方式建立了不少公司,但这些公司绝大部分都失败了,据大熊说南大富士通是唯一一个在南大建立科技园后发展较好的公司,十年过去也只有这一家公司,显然国内的大学并没有学会斯坦福的创业模式的核心,不在于钱有多少,不在于科技园盖得漂不漂亮,而在于创业理念和氛围好不好。

下面再来说说金融投资,我觉得老老实实习惯把钱存银行的中国人对这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想并没有太多人知道IPO和VC。其实按照我一位同学的话说,经济才是生活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其实就是对冲基金干预的结果,试想美国的一个基金的小动作就能导致好几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力量多大就不用说了。在很多领域,没有这些投资公司,一个公司是很难做大的。发展初期需要靠天使投资人的资金起家,逐渐发展需要靠不断融资,最后上市也要靠这些投资公司。正如作者所说,很多公司其实并不是创始人不想把他搞好,而是因为占了较多股份的投资公司希望公司垮掉,没办法,最后公司只能垮掉,实在让人感到唏嘘。

我觉得正是主要因为以上两点,硅谷的这么多公司才能够逐渐发展起来。创业的人肯定具有独特的眼光,但是这种眼光能否随着公司变大继续保持下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很多公司初期发展很好,但是却逐渐走向衰落,其中有行业的不景气,也有固步自封的保守,一个浪潮虽然会持续上一段时间,但终究还是要过去。作者在本书的末尾提到了他对未来几个领域的预计,这也仅仅是预计,虽也说不准未来会变得怎样,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thatisaquestion。

篇五:《浪潮之巅》读后感


今年这个寒假打算认认真真看点儿书,而不像以往那样荒废掉了一个寒假。浪潮之巅是在打算购买《数学之美》时购买的,原因就是这两本书是同一个人所著。个人有点偏向于完美主义,看待一个人也是如此。作者吴军博士也一定有非常多的学问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任何一个真心出书的人(不是凭着当时的知名度而捞金一把),一定是有一些非常具有思维闪光点的东西来与读者分享。于彼于几都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全本书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当然如果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那么就能够体会到吴军博士所强调的观点的广度和深度。一种亲历(时间和空间)欧美商界的科技浪潮之感。这种感受是少有的,迥异于今日课堂上的老师,远离商界却教授着我们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创造财富。

正如全书最后作者在写到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一句话:关注内容,是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不多写一句废话,不落下任何一句关键的话、是用大家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说清楚我们所要表达的。再多的赞美之词之词不如和大家一起将书中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让我感到惊讶的地方是关于美国的成熟的商业环境,二战之后的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其中许多公司都是由一些技术人员所创立,他们都具有卓越的科技眼光和商业头脑。中国的许多公司似乎是在会说的人中寻找会做的,而美国的大学工科教育在著名大学中非常的扎实,能培养出许多尖端技术人才,毕竟从这些众多的尖端人才中选出具备商业头脑的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的人并由他们带领着一批技术人员干出一番事业的可能性要高得多,且技术性非常强。位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的教授可能就是某一个公司的董事或者管理者,书中以Google公司作了一个典型的说明,Google公司是全世界公司中单位办公面积博士最集中的公司,可以说各个都是“天才”。Google坚信一份本科生能够做的工作,花钱请一个硕士生做效果一定会更好。正是这样一种对卓越的追求使得许多以技术作为优势的公司总是能够做别人所不敢做,将别人做过的做的更好。

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有机体,人事管理,战略布局,产品研发,产品销售,投资,甚至与政府的关系都是一个公司的高层要考虑的,一个巨型公司更像是一个小的“国家”,不同产品部门可能因为为公司带来的效益而发言权完全不同,一个公司的所有权和其创始人可能到后面没有多大关系。作者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个公司内部了解了这些大型公司内部了解它的运作,这种体验真的是非常过瘾。AT&T在贝尔实验室研发出一种十倍于当时传真机的技术时,竟然对其不敢兴趣,原因就是因为这可能影响它的固话业务。在谈到GE的RCA子公司时,(该子公司因为能够一家独立生产一台彩电的所有零部件时而在彩电业有巨大的优势)提及中国文革后期的1972年中国政府打算采购该公司的彩电的故事(由于“蜗牛事件”没有成功,导致中国的彩电制式是PAL制式)。这种非常生活化的公司形象能够在我们心中留下很深的映像,这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要属于对于一个公司文化的理解,文中多次强调了一个公司的DNA作用,例如苹果公司自打成立时就决定了它将一种软件的价值体现于硬件的思想坚持到底,这个是很难改变的;微软可能会受制于其一切以软件为重心,而在互联网的争夺中将失去优势,IBM一直会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大型的公司而非个人,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家越是庞大的扩过公司其转型越是困难,最近在中国李宁就深陷在转型失败的阴影中。

风险投资,华尔街的投资公司或银行对一个科技公司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风投公司给了一个科技公司的启动资金,后者则在后期的发展和融资中起到巨大的作用。虽然其中有华尔街干预和控制一家公司的不利面,但是一个健康的好的公司将极大程度上收到这些金融巨头的亲睐,适者生存对一个新的科技公司同样成立。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来自思科的工程师和一个来自IBM的工程师发明了一项技术能够使得WIFI的传输速率提高50倍。那么首先他们将花5000美元请一个专利律师(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律师的工作非常令人向往)注册这项技术。两人找到一个朋友来帮助他们将这项技术的商业前景进行一个分析(分析出一项技术的商业前景对于风险投资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后三人就约定要各自占有公司的股份。风险投资方请来专业的人员(可能是某个大学的教授)做了一个评估,给出这个公司的价值,然后根据这个价值进行第一笔资金投入,并且然后对股份就有一个新的分配。此后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还可能经过多次风投,最后成为上市公司。最后会发现大的股份将会被早期风投公司,投资银行占据。而创始人的股份可能就10%左右。书中举得这个简单的例子最后的股份分配会是:

创始人1:14%

创始人2:14%

创始人3:7%

早期风投:8%

其他员工:6%

红杉资本:22%

CEO:3%

其他风投:5%

高盛和股民:20%

未分配:1%

这也就能明白乔布斯为什么被请出了苹果公司,后者出去后卖掉了所有苹果的股票,决定再干一场,并且在此获得成功(一个动画制作公司)。

二战之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科技浪潮传统的语音通话到无线通信,巨型机到个人微机,WinTle到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浪潮都蕴藏着无线的挑战与机遇。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因为不能够在新的时代生存下去而瓦解,而新的明星公司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最后附上作者总结的一个规律: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对个人来讲,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便不枉此生。

篇六:浪潮之巅读后感


在公司不能上网,从内网上下了本,每天中午看两章,几天居然看完了。这本书还是不错,有人夸张的称它为IT史记。

书里讲了AT&T IBM INTEL Apple Cisco MicroSoft Google Sun Motorola Nokia等这些IT公司的辉煌历史,更多的分析了这些公司能站在浪潮之巅的原因;也分析了很多没能把握住机会或没能成功转型而淡出人们视线的公司。除了Nokia居然都是美国公司.......,看来美国佬还是牛逼埃

人们总是在事后对问题看的更清楚,尽管这些公司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这些成功的公司大都做到了下面几点:

1 抓住机会。这些公司几乎都是抓住机会,把机会逐步做大,最后成一个产业,而自己称为这个产业的领头羊。

2 成功的商业模式。MS的windows+office简直就是摇钱树;IBM的大型机从政府和大型企业客户那赚的金盆满钵;google的广告系统堪比印钞机。

3 垄断。尽管美国政府非常反对垄断,但这些公司基本都在自己的领域形成了垄断。相比传统行业,IT行业更容易形成垄断,作者书里也有分析。

4 较为领先的技术。不一定技术要最领先,比如Intel的cisc vs risc,最后还是intel笑到最后。

5 其他因素,比如风投的支持,一个有前瞻性的CEO等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不可一世的Sun公司去年被oracel收购;九几年那会满大街的人腰上都戴了个Motorola的BP机,现在的Motorola亏损的一塌糊涂;曾经风光无限的AT&T被拆了又拆。Nokia Microsoft面对竞争对手激烈的竞争,逐渐走下坡路了,现在是Google和Apple的天下了。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