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读后感
时间: 2015-09-18
篇一:甲午战争读后感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最喜欢的——历史课.我们讲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处,深深感觉到了那时中国政一府的腐败、无能.不过也有许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邓世昌,他驾驶的镇远舰上有许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军去撞日本的船,金国激烈的斗争后,最后被打败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牺牲,而邓世昌却没死,他的警犬紧拉住他,几次救他,但是邓世昌下顶了决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败中国后看中了中国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艘军舰,有位一爱一国之仕不想让日本拿去,于是就把军舰炸了,而后自一杀身亡.
中国失败后,日本把中国赔偿的钱85%投入军事,而中国的慈嬉还从军队中一抽一钱为自己准备60大寿.这是多么大的差别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还有心思过60大寿,而且钱还是从军需中一抽一取的.
中国的古代是辉煌的,近代是耻辱的,让我们牢记国辱,争取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
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一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一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一起战争。8月1日,中日政一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一杀殉国。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一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试想,如果清政一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一精一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篇三:
据说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认真读过一两本书的貌似基本没有。从官方而言,也向来不见官方高层有何表态。也许所谓的“显学”,不过是学术圈子里和少数历史发烧友的自娱自乐。
我关注“甲午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得小时候就有看过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一影,“致远号”军舰和其管带邓世昌是主角。那时候虽然还小,相对于现在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看完这部电一影还是觉得心痛。参加工作之后,书柜上关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战争史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每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都常常是扼腕叹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最令人揪心的。既有抗争,又有怯弱;既力求振兴,又进退失措;既在思想上进步神速,又在行动上畏畏缩缩。所以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来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假如”,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的失误。本以为这种“业余”的思想只会在咱这种历史小菜鸟的脑袋里浮现,毕竟咱也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否则就是那些红极一时的“穿越”式狗屎剧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读《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专业研究历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丰岛疑云”这一章节中,在总结丰岛之役的失利原因时,就提到一爱一仁、飞鲸等兵船赴援朝鲜牙山时,丁汝昌做好了率舰队主力定远等八艘军舰护航的计划。李鸿章先是赞同,后又否定,但帅令无法违背。书中评价说李鸿章改变护航计划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执行原定的护航计划,不仅丰岛之役不会失利,反倒会给日舰先锋造成重创。
这种论点,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寻思一番之后,发现貌似也不是这回事。正如包括本书在内很多讲述这一历史的书中所提及的,这一期间日本间谍在中国的活动空前活跃,且很见成效。倘若执行原有的护航计划,日本间谍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军在得知这一计划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对作战计划进行修订。也许济远等舰未必如此狼狈落魄,高升号也未必会被击沉,但整个战局能否因此逆转,还是说不准的事情。但是必然不会像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所说的那样:该时济远正与倭三船鏖战,更得大队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没,不特后至之一操一江、高升两船可保无恙,而倭船经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荡摇矣。
篇四:
道理类似的还有现在让不少国人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认为这一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矗这固然没错,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是砸锅卖铁地举全国之力去打一场国境之外的地区战争,还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军”的名义,不敢大方承认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美国却远远没有竭尽全力,在装备和道义上占据明显优势,挟“联合国”之名带上一群凑热闹的小国来救常最后战争的结果,谁都没占着便宜,而为换取这一结果,我们是以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训练上的不足。
说白了,再多“假如”也没用,甲午战争毕竟是已经一百多年前就已输掉了的战争。如今如何“以史为鉴”,如何“面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似乎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朝气和理想,变得暮气沉沉、举步维艰。整个国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说真话,再不愿做实事。
也难怪那么多的“一精一英”要往外跑,他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精一英,还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们都是明白人。
在丰岛海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为济远舰正名。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济远舰一直是背负着“避战逃跑”的骂名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发现,在日舰炮火的猛轰下,济远舰坚决还击,舰上官兵临危不惧、表现突出。在广乙舰伤重被迫脱离战场后,济远舰孤立难支,伺机脱离战常在这过程中,济远舰先是挂起白旗,后又加悬日本海军旗,但并未按照日舰指示停轮。一些水手甚至还用尾炮反击追击的吉野舰,一逼一其逃离,济远舰最终得以回到威海卫。
对于济远舰“逃离战潮的行为,甚至以“狡诈手段”来“逃离战潮的行为,有人批评其“避战逃跑”,但这个时候济远舰已经是在战斗中损毁严重,舰上人员死伤惨重,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有人觉得这脱离战场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那不妨回过头看看日本的所做作为:先是玩突袭,不宣而战;在战争期间也为了逃避北洋舰队的拦截而悬挂他国旗帜。特别是日舰还击沉中国租用用于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并为泄愤对包括外国船员和清军士兵在内的落水者扫射屠一杀,难道他们就“高尚”了“规矩”了?
在战争之中,“成王败寇”从来都是铁律。对于战场之上的敌人和对手,如果你讲道义、讲规则,只能证明你比较傻,被揍惨的可能一性一也更大。
篇五: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在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清政一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一精一神是不能忘记的。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他们的一爱一国主义一精一神将永存。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甲午海战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的国家,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我最喜欢的——历史课.我们讲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处,深深感觉到了那时中国政一府的腐败、无能.不过也有许多令人佩服的英雄,比如邓世昌,他驾驶的镇远舰上有许多大炮,可是都不能用,于是他就率军去撞日本的船,金国激烈的斗争后,最后被打败了.船上的200多位士兵全部牺牲,而邓世昌却没死,他的警犬紧拉住他,几次救他,但是邓世昌下顶了决心要亡,于是他把自己的警犬也按下到水中.
日本打败中国后看中了中国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艘军舰,有位一爱一国之仕不想让日本拿去,于是就把军舰炸了,而后自一杀身亡.
中国失败后,日本把中国赔偿的钱85%投入军事,而中国的慈嬉还从军队中一抽一钱为自己准备60大寿.这是多么大的差别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还有心思过60大寿,而且钱还是从军需中一抽一取的.
中国的古代是辉煌的,近代是耻辱的,让我们牢记国辱,争取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二:
日本统治者把他们的国家治理好后,国力渐渐富强起来了,对外侵略的野心也开始膨一胀起来,他首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
1894年春,日本军队攻入朝鲜,在朝鲜成立傀儡政一府,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上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向驻牙山军队发起进攻,挑一起战争。8月1日,中日政一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整个战争持续9个月。首先日本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逃跑,同时,日本海军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控制权,然后日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登陆,随后攻占了旅顺。最后清军在山东和辽东被日军杀败溃散。189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了北洋舰队,致远舰指挥官邓世昌因寡不敌众,开船撞沉日军吉野舰,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自一杀殉国。2月17日,北洋海军覆灭,威海卫失陷。4月17日,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结束了。
当时的中国一直是闭关锁国,按照以往的规矩发展农业,自给自足,采取不同外界交易的政策,而这时的外国,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怪不得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说:“中国就像一艘豪华的船,它不能作战,而且这个船的船长又是个昏庸的人,至使整个大船覆没。”但在外国军队与中国交战时,中国军队那自一杀式进攻,足以令侵略者震惊,有人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如果他们有厉害的武器,真不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来。”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只有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天下则太平矣。试想,如果清政一府的官员不贪财怕死,守城将士个个能像邓世昌那样视死如归、一精一忠报国,中国还会战败吗?还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如果当时我们的战舰先进,还会被日军击溃吗?我现在要把对侵略者的憎恨化成一股力量,激励我更加发奋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也愿我的祖国更强大,永不再受屈辱。
篇三:
据说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就我的朋友圈子里,就甲午战争这段历史认真读过一两本书的貌似基本没有。从官方而言,也向来不见官方高层有何表态。也许所谓的“显学”,不过是学术圈子里和少数历史发烧友的自娱自乐。
我关注“甲午战争”的这段历史,记得小时候就有看过一部关于甲午战争的电一影,“致远号”军舰和其管带邓世昌是主角。那时候虽然还小,相对于现在而言可以说是处于“什么都不懂”的阶段,看完这部电一影还是觉得心痛。参加工作之后,书柜上关于清末改革史和甲午战争史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每每读到这个时期的历史,都常常是扼腕叹息。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最令人揪心的。既有抗争,又有怯弱;既力求振兴,又进退失措;既在思想上进步神速,又在行动上畏畏缩缩。所以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最容易自然而然冒出来的想法就是“假如”……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假如”,某种程度上正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少的失误。本以为这种“业余”的思想只会在咱这种历史小菜鸟的脑袋里浮现,毕竟咱也知道历史不能假设,否则就是那些红极一时的“穿越”式狗屎剧情了。有意思的是在读《甲午战争新讲》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戚其章先生也多次有类似的表述,虽然他是生于1925年的专业研究历史的老先生。
比如在“丰岛疑云”这一章节中,在总结丰岛之役的失利原因时,就提到一爱一仁、飞鲸等兵船赴援朝鲜牙山时,丁汝昌做好了率舰队主力定远等八艘军舰护航的计划。李鸿章先是赞同,后又否定,但帅令无法违背。书中评价说李鸿章改变护航计划的后果十分严重,如果执行原定的护航计划,不仅丰岛之役不会失利,反倒会给日舰先锋造成重创。
这种论点,初一看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细寻思一番之后,发现貌似也不是这回事。正如包括本书在内很多讲述这一历史的书中所提及的,这一期间日本间谍在中国的活动空前活跃,且很见成效。倘若执行原有的护航计划,日本间谍不可能不知道,日本海军在得知这一计划之后也必然会相应地对作战计划进行修订。也许济远等舰未必如此狼狈落魄,高升号也未必会被击沉,但整个战局能否因此逆转,还是说不准的事情。但是必然不会像何广成在《冤海述闻》中所说的那样:该时济远正与倭三船鏖战,更得大队船掩其后,倭船必全没,不特后至之一操一江、高升两船可保无恙,而倭船经此大挫,海疆必不至如今日之荡摇矣。
篇四:
道理类似的还有现在让不少国人为之自豪的“抗美援朝”,很多人认为这一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为未来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矗这固然没错,但是也应该看到,我们是砸锅卖铁地举全国之力去打一场国境之外的地区战争,还要遮遮掩掩地用“志愿军”的名义,不敢大方承认这就是人民解放军。美国却远远没有竭尽全力,在装备和道义上占据明显优势,挟“联合国”之名带上一群凑热闹的小国来救常最后战争的结果,谁都没占着便宜,而为换取这一结果,我们是以战士的血肉之躯去弥补装备训练上的不足。
说白了,再多“假如”也没用,甲午战争毕竟是已经一百多年前就已输掉了的战争。如今如何“以史为鉴”,如何“面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现如今我们的国家似乎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朝气和理想,变得暮气沉沉、举步维艰。整个国家似乎都沉浸在“盛世”和“第二”的迷死中,再不敢说真话,再不愿做实事。
也难怪那么多的“一精一英”要往外跑,他们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精一英,还有待商榷,但是我想至少他们都是明白人。
在丰岛海战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有必要为济远舰正名。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济远舰一直是背负着“避战逃跑”的骂名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史料发现,在日舰炮火的猛轰下,济远舰坚决还击,舰上官兵临危不惧、表现突出。在广乙舰伤重被迫脱离战场后,济远舰孤立难支,伺机脱离战常在这过程中,济远舰先是挂起白旗,后又加悬日本海军旗,但并未按照日舰指示停轮。一些水手甚至还用尾炮反击追击的吉野舰,一逼一其逃离,济远舰最终得以回到威海卫。
对于济远舰“逃离战潮的行为,甚至以“狡诈手段”来“逃离战潮的行为,有人批评其“避战逃跑”,但这个时候济远舰已经是在战斗中损毁严重,舰上人员死伤惨重,基本上失去了战斗能力;有人觉得这脱离战场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那不妨回过头看看日本的所做作为:先是玩突袭,不宣而战;在战争期间也为了逃避北洋舰队的拦截而悬挂他国旗帜。特别是日舰还击沉中国租用用于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并为泄愤对包括外国船员和清军士兵在内的落水者扫射屠一杀,难道他们就“高尚”了“规矩”了?
在战争之中,“成王败寇”从来都是铁律。对于战场之上的敌人和对手,如果你讲道义、讲规则,只能证明你比较傻,被揍惨的可能一性一也更大。
篇五:
在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令人骄傲的事情,也有一些让人悲愤的事件。1894年发生在威海卫、刘公岛一带的甲午海战就是一段令中华子孙痛心疾首的耻辱历史。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勇抗击日寇的我北洋水师将士们的铮铮铁骨。在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清政一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海战惨败的重要原因,但清军将士誓死保卫我疆土的献身一精一神是不能忘记的。在战时,日军大将曾送去劝降书,提督丁汝昌看罢怒道:“目下我师虽难,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职也。”并与敌人更加猛烈对抗,他们的一爱一国主义一精一神将永存。
沧海横流,惊涛拍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吟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甲午海战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侮的民族气节!如今,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的国家,把国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上下一心富国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
上一篇:环游地球80天读后感 下一篇: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