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读后感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读后感 >

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

时间: 2015-10-14

格决定命运读后感(一)

“江山易改,本难易”格难于改变,但是却能够改变。少一些怀疑,多一些情感,这应该是我对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它,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自信的含义;是它,让我认识到思维与意识成长的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自信的人,那么你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或者是宠辱不惊的心态。你也许不会成功,但你不会失败,因为在自信的人生字典里根本不存在‘彻底失败’这个词。”这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啊!成功是属于勇敢者的心态,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能最终走到真正的大成功。

“意识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格,格决定命运。”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对人有不同的作用,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意识下让人有不同的感悟。就如千里马与磨道驴,它们的付出其实是一样的,最起码他们行走的路程是一样的。但结果却不一样,千里马跃高山,跨江河;磨道驴在磨坊原地打转。生命的成长应该在于做有意义的事,应该是思维意识的不断成长,当我们习惯于每天把太从东背到西时,也许这不知不觉的思想就成了我们的最大敌人。

格能够决定命运,自信能让我们更快的成长,意识能够让我们感触生命的意义,在蓝丝带的成长中,我想到了拥有一颗“”的心应该才是支撑我们走得更快,走得更远的最大力量。在平安夜聚会的时光每一个人都吃到了一个苹果,一个用心被挑选,用心被洗净的苹果,蓝丝带就是被这每一个人点点滴滴的付出与积累起来的。马云说过当他年老时能够听见“阿里巴巴的股市继续往上冲,阿里巴巴的每一个付出者都能够在那里分红”,他才觉得这是真正的成功。我想,在与蓝丝带一起走过的日子,能让我不怕、不悔、不放弃,我能够自豪的对身边的朋友说我是蓝丝带的一员时,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成功。【格决定命运】就是蓝丝带的一本书!

格决定命运读后感(二)

原来格对人们的影响会这么大,格决定人的成功。原来格也是起决定因素之一。要是我没读过这本书,我还不会发现呢。

书中介绍了三个成功的人。金融家摩根的成功,很值得深思。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摩根,问他决定他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是“格”。可见格在成功中起决定作用。然后记者又问他,资本和资金哪个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格。从摩根的回答中可以知道格对成功是多么重要,他的回答始终离不开格。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源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他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的事业。另外,这里还讲到世界巨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兴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格和脾气。”盖茨对此表示赞同。

前几天看了一篇有关战争年代两位历史大家的文章,让我感受颇深,掩卷深思自我反省了一番。

同样是同一时代的历史大家,钱穆却一路好运,事事顺心。而陈寅恪却厄运连连,终生不得志。表象看似乎都归于世事战乱及人们迷信的命运造化,但细想却与格不无关系。

钱穆(1895-1990年)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辍学后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一九三零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先后任昆明五华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一九四九年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一九六七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寿终正寝,享年85岁。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祖宝箴、父三立,皆一代名士,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等数所大学,1949年迁如香港未成,后由京入粤,后受聘并任教于岭南大学,直至“文革”期间不幸因病去世,享年79岁。

两位大家,陈出生于名门望族,格却内向,优柔寡断。钱出生于普通人家,却格开朗,坚决果断。这两种不同的格在解放前夕这个关键的时刻造就了二人截然不同的命运。1949年,解放军入驻北京时,钱当机立断,只身独行,去香港重新了自己的事业。陈总是举家来去,牵挂也多,他乘国民府"抢运学人"专机离开北京,去了南京,在南京住了一晚,有去了上海,盘桓月余有去了广州,在广州,本想去香港,最终因夫人的劝告以及时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邀请而没有去成,结果文革时遭受迫害,病中去世

如今说起格即命运,很有些稀松平常了,可是,看看两位史学家的命运,不能不重新掂量一下格的重量。

看来,无论是在工作或生活中,都是格决定命运。格好比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

格决定命运读后感(三)

近来参加市桥街开展的“阅读进机关”活动,读了【格决定命运】一书,有许多共鸣,原来格对人们的影响会这么大,格决定了人的成功与否。

书中介绍了三个成功的人。金融家摩根的成功,很值得深思。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摩根,问他决定他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是“格”。可见格在成功中起决定作用。然后记者又问他,资本和资金哪个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格。从摩根的回答中可以知道格对成功是多么重要,他的回答始终离不开格。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源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他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的事业。另外,这里还讲到世界巨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兴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格和脾气。”盖茨对此表示赞同。

我认为“格决定命运”中的“格”背后的含义是很深广的,它不仅仅是内向或外向等气质倾向,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个、情感、素质、修养及人格等的综合体。

实际上一个人的大部分格在懂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人的别、血统、出身、智商、天赋、身高及像貌等等基本上是由其父母决定的,出生后他的父母对他是否关,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他的启蒙教育是否得法,童年的生活是否快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环境、工作环境、受教育程度、他所交往的朋友是哪种类型,所交往的各种人是哪种圈子,是否有特殊的经历,读过哪些书,个人好,婚恋经历和职业生涯是否顺利等等。以上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种种因素造就了一个人现在的“格”:除了个、情感、素质、修养、人格等,还包括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承受力、自我调控能力、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和伦理道德观、价值取向、人生目标、需求层次等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父母和他后天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格”,这种“格”也就基本注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命运。他有可能会在某一时间某一领域获得成功,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整个命运会有根本的改变。

做学生的时候,我一直天真地认为一个人的命运至少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工作后越来越发觉,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人,改变个人生活可能是容易的,却无法改变所处的生存环境。哪怕是一个心目中理想的环境,过了不久也会发现一个同样的问题:这个环境总有它不完美、不合理,甚至是丑恶、黑暗的一面。人是生活在限制中的,除了欲望之外,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智慧甚至是想象力等都是有限的,因此命运基本被限定了。

我想多数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刚走入社会时,一定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www.sbkk8.com)几年之后结果怎样呢?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的毕竟是少数,暂时没成功的可能会陷入困惑、茫然、彷徨、无奈,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甚至堕落下去。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的,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难移”自有它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接受宿命论。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假定“格决定命运”是成立的,那么改变格就能改变命运。格能改变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实在太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各种不同环境的磨砺。

虽然我的格基本上属于那种不太张扬,习惯安安静静做事,有时候还能沉得住气的,同事朋友都称我为慢子,但实际我是属于那种心里暗自急型。同一般的年轻人一样,自己总想着寻找做事的捷径,想投机取巧,这种浮躁的心绪能慢慢消磨你的意志,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偶尔自己静下心来,耐心一下,事情反而顺然解决了。“雄心的一半是耐心”。还有一点年轻人的通病就是喜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妄加评论,好高骛远,觉得自己懂得好多,炫耀,虽然我嘴上讲得不多,其实心里也有这种想法,其实不了解的事枉加评论,反而会暴露自己的缺点,让人家看清你,应当学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说适当的话,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些想法和做法的改变,也许正是我格转变的过程。

我想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做该做的事,不断地超越自我,人是应该怀有激情与梦想、抱负和信念的,应该时刻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自己就非常积极,突然会有一股劲,想要超越自己和周围的人,急于想做出一些成绩来,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当一大堆日常的工作扑面而来的时候,自己就手足无措了,为了应付这些琐碎的事,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开始的理想和信念就不知不觉被抛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久而久之,剩下的就是知足长乐、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了。我想,最完美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把实现愿望当作快乐,把未能实现当作动力,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要克服懒惰思想,磨练出最合理的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命运。这样努力了,我想,即使命运不是最好的,自己也可以对得起自己了。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