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读后感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读后感 >

袁氏当国读后感

时间: 2015-10-14

袁氏当国读后感(一)

周日值班,有了一段空闲的时光,把一本搁了很久的书读完了。书名叫【袁氏当国】,是着名史家唐德刚的着述,讲述了民国初年的那段波澜曲折的历史。记得,读本科的时候,各种历史课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主修课程。其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清末民初的这一段,一个是感觉不好,全是丧权辱国的家丑,另一个是内容错综,线索太多,记不住,就像一乱麻。再加上盖棺定论的标签——“黑暗的历史”,就更没有什么可读了。袁世凯一直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诈委琐的卖国贼,锃亮的顶门就是愚蠢、愚昧的招牌。然而读了这本书,却给了我另一种感觉,用一种新的目光去审视这段历史,评价这个人物,修正自己浅薄的误读、误判。

先说袁世凯这个人物。也许,唐德刚说的没错,在他之前还没有人给予袁大头一点正面的评价。【袁氏当国】是第一次以比较客观、冷静的态度,从时代和人的角度理解一个转型中的悲剧人物,进行了中肯的评说。袁世凯并非无能之辈,他在乱世中崛起,以高明的权术手段攫取了最高的权力,在清皇室和革命人之间,游刃有余,坐稳了大总统的位置。在这个攀升过程中,并不是像事后人们唾骂的那样,他一开始就是一个窃国大盗,是一个反动派。袁世凯是末世的能臣,练了第一支现代化意义上的军队,以兵不血刃的代价迫使清帝退位,完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最为重大的转型,数千年的帝国不复存在。当年,拥护袁世凯做大总统,并非是袁的刻意造势,而确实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众心所向。至于说,他最终走向复辟反动而招致灭亡,是后话,也不是一句窃国、卖国所能解释的了,而是囿于他个人的政治眼光,受制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还有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袁克定的怂恿和误导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当然,他内心的贪欲和野心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里面有必然,也有偶然。

个人道路的选择,历史进路的曲折,都不是预定的,也不一定具有前后连贯的统一,而包含了时代环境下的转向和嬗变。唐德刚对汪卫、袁世凯的评断,除了才惜才的悲悯和同情,更多的是对个人和时势之间相互影响乃至裹挟的历史探讨。人,终究是历史中的人,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超越历史的限制,即便权谋如袁世凯,也依然宿命地归于旧式官僚的行列,在时局中虽意识到危机与风险,但仍然不能把握历史的动向,进而失控个人的命运,演就了一出历史的闹剧、个人的悲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克制和警醒,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误判,也许是人生的常态。尤其身处在变动中的社会,一切都在急速改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误判。要想少犯错误,更好地保全和发展自己,只有更多地跳出个人利益的局限,以长时段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的境遇和时机的选择。

再说民国初年这段历史。以往,对于这段历史是很不屑的,丧权辱国,军阀混战,一无可取。现在,再来细读这段历史,却也慢慢体会出其中的味道。近代中国是从哪里走来的,中国的现代包孕了怎样的根骨与特质,恐怕都离不开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唐先生反复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民国初立,民无共识,国无定体,政无法统,一切都在形成中。当时倡行革命并没有群众的基础,而是救亡图存的时世推动;当时主导议会的社会英也不谙现代政政治的路数,缺乏民主政治的训练,反而成为没有立场的政客。现代化的进程,宪政的确立绝不是一夜之间所能成就的事,法国、英国等老牌帝国主义成长的历史说明了这点,中华民国最初的历史也同样证明了这点。一个社会的成熟和进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会有反复,处于历史激变中的人,如何去抉择和顺应,就不仅是个人智慧和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也有当时的环境乃至历史人物个和遭遇的偶然因素。历史不可重复,历史也不能假定,在把握历史必然的前提下,回头去重读这段历史,才会有更为清醒的洞识,也更能在当时的情境下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误判有深刻的理解、切实的体认。

绝且一段历史不管怎么不如人意,甚或黑暗,但总有他的价值。即使是袁世凯的厨房议会也并非毫无用处,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对后世的法制发展依然产生了切实的影响。而且民国初年,总统制和内阁制的争风,革命人对新政权的锐意改革与控制和实权派北洋系军人权力控之间的斗争,都对我国近代选择的政治进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黑暗历史帷幕下蕴藏的历史的真实和脉络,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探究,进而得出经验和教训,引为对当下的关照。历史,不能化约,需要你们不断的深思。否则,就是又一次误读和误判,失去了从历史中获得借鉴和智慧的机会。

只有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才不会误读;只有客观而中肯的分析,才不会误判。【袁氏当国】在流转更动的时代给了我们一点历史的回味、凝神的静思。

袁氏当国读后感(二)

刚刚读过【袁氏当国】一书,颇有耳目一新之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写啊。说实话,我读历史,但是不读连本大套的历史,更不读现代所谓历史学家或者研究者编写的历史书籍,不为别的,只是感觉匠气太浓,书象是为写而写的,这样读来就没什么意思了。最近一个时期,所谓的另类历史写作开始出现,用不那么严肃、不那么匠气的手法来写历史,虽然品不多,但总是多了一种厕上读书的选项,聊胜于无吧。在这些作家或者学者里,一直比较关注几个人:如吴思、如谭伯牛等人,现在又多了一个唐德刚。

这些学者、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还原历史,让人从文字中窥到历史的原貌或者说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的原貌。(www.sbkk8.com)和那些机械、冰冷、教条的文字与观点相比,这些人从来都不会给出你一个肯定的观点和答案,结论是由你自己得出的。

最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对这种类型的历史书籍感兴趣?大概是对过去所学、所接触到的知识和教育的颠覆吧,随着年龄的增长、了解到的事实、史料也比原来多了许多,才发现过去自己所受教育是多么狭隘和片面,原来历史是这个样子的,史书是可以这样写、这样读的。想想觉得颇好笑,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学哲学,要求人们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可我们过去所学者,无一不违反此要求、原理,更有甚者,因为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要求,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敢弃之如敝履,甚至连帝王时代的史官都不如,好歹人家还有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神。就冲这一条,我们有什么脸面去抗议日本人篡改教科书、毒害下一代?

史观、史论也许是有阶级的,但是史实没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袁氏当国读后感(三)

近日从友人处借得一书【袁氏当国】,讲袁世凯当国时期华夏炎黄之地发生的诸多事略。读罢,有感一二如下。

余拙见以为史界一般对于历史人物的定往往过于脸谱化、历史,不是白就是黑,往往有失公允。袁亦不能免,在诸多历史着作和说法中,袁往往被刻画成一幅大大恶的窃国大盗模样!其实不然,只不过是袁后来搞帝制逆时代潮汐而遗臭所使然!就国人熟知的所谓“二十一条”,实当时袁政府并为接受日所提“二十一条”,甚至在化解这次危机的交涉和成效上还算得体。绝非历史教科书上所云袁接受了日的“二十一条”等等。至于当时袁窃革命果实当大总统一事,实乃当时情形绝非一般时局之混乱复杂,故亦非一窃国言所能囊括了然之,且历史风云往往亦绝非某人所能左右之!故袁非吾民头脑之原始印象,实是另有模样。然吾亦绝非为袁之翻案,实乃出于对历史一赤诚烂漫纯真之心!

故余拙见以为对待历史人物,决不应作不非乃是的简而化之之盖棺定论矣!历史之事乃人为,故研究历史事件就不能离开对历史之人的研究,然历史人物终归是有血有肉有妻有儿之活生生之人也!故历史人物之研究不能脱离人之为人之所谓大范畴矣!

上一篇:爰的教育读后感 下一篇:圆明园读后感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