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读后感2000字
马克思传读后感2000字(一)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一精一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一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一精一通 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而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一爱一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患心脏一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一娘一是以她的整个心灵一爱一着我的。”第二天,马克思从伦敦给恩格斯写回信。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的诉说了一对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压得他喘不过起来,孩子上街没有衣服和鞋子。一句话,魔鬼找上门来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写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你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一性一的时机。那就听便吧!”
波折既然已经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10天后,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诚的歉意。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谅了马克思,还寄去了一张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自此,两位同甘苦共患难的友人重修旧好,友谊得以延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十分动人的友情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段并不强烈却始终深厚,不舍不弃的友谊。其实再伟大的人也会拥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友情的滋养。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离不弃以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难忘,始终不变的友谊,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让我们共同珍惜身边的人,安静感受这份静谧微暖的情感,用心经营我们离不开的友谊。
马克思传读后感2000字(二)
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他的身影也消失了一百多年,可他的思想却永存于世。也许你知道世界首富曾是比尔。盖茨,也许你知道苹果的总裁曾是福布斯,也许你知道沃尔玛的老板是山姆·沃尔顿,但是,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的你不能不知道改变数个国家、无数人命运的卡尔·马克思。
年仅17岁的马克思曾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的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多么高尚的理想啊!出身于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马克思都能有如此无私且伟大的抱负,那么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打算呢?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也许动荡不安的社会、贫困如洗的生活造就了马克思不平凡的一生。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理想是崇高的,抱负是远大的,步伐是沉稳的,决心是坚定的。物质充裕的今天给我们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造福人类。虽然我们不能像马克思让无产阶级翻身,但我们可以成为像一爱一因斯坦一样的发明家,像白求恩一样的白衣天使,像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而不是在上课的时候睡觉,空闲的时候玩游戏,无聊的时候上网,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只能让我们行一尸一走肉的活着。既如此,我们何不学学马克思呢?
(一)学习马克思的刚强
流传到我们今天的对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所有描绘,都用最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着重表现他的刚强一性一格。在这个人身上,魁梧的体魄和超群的才智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使你感到他俨然是位英明的统帅,在指挥他那“勇敢而威严的”“思想上的百万一精一兵”冲锋陷阵。就是这种品德,他才能忍受这任何人都难以忍受的重荷——半个世纪来苦役般的工作和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生活。
驹比马克思的刚强,我们是脆弱的。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成为现在孩子的专利,出了什么事情都有父母担着,我们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却难为“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经不起考试的失败,因为我们是家中的“小皇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们经不起别人的忽视,因为我们一直是家里的焦点,没有人不给我们“面子”;我们经不起独当一面的考验,因为我们在家里可以呼风唤雨,没有不顺心的时候……
(二)学习马克思啃书本
驹马克思来说,啃书本,则意味着要知道一切,从书海里去汲取尚未知晓的一点一滴的道理;啃书本,则意味着在认识过程中进行创造;啃书本,则意味着她繁重的“两班”工作日的短暂停顿,在“为了休息而读书”的书页中间找到避难所;啃书本,则意味着能解除各种痛苦。图书的主宰——马克思——俨然摆出一副威严的姿态说:“它们是我的奴隶,应当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有多少那样的奴隶住进他的世界啊!这已经是不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了。你可以看到步行街、网吧、超市的人山人海,但却在图书馆里只能看到门可罗雀。这一切都源于我们追求的不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要能歌善舞就行;我们追求的不是博古通今,只要考试不挂科就行;我们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只要能应付工作就行。我们可以花费一天的时间在电脑前,却不愿专心读书一小时。相对于马克思对书本的热一爱一,我感到惭愧!
(三)学习马克思始终目标如一
在马克思立下造福社会的志向时,他就开始了艰苦的行走。在前进的路上,他被跟踪、驱逐,饱受漂泊异乡的悲苦;他受诬陷、中伤,在心灵上留下了无法自愈的创伤。穷困潦倒、生活水平甚至不及一般平民百姓:有时,连外出需要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没有;囊空如洗,拿不出一个便士买稿纸;家里连可以典当的东西都没有了;无法还清欠小店主的债务……这位“无产阶级圣经”的天才创造者充分体验了无产阶级所有负的一切重担。
也许用“朝三暮四”来形容我们的目标再合适不过了。有时候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人为什么会如此善变,睡觉前一个想法,醒来又是一个想法。我有时候也充当了这样一类人,总是很容易满足,随遇而安,然后“胜固可喜,败亦无妨”。考试得不到满分,目标就变成了及格线;得不到第一名,便追求不落在最后;微不足道的成就,一点点侵蚀着自己高傲的心。定好了目标,不应该只有三分钟的热情,而是要像马克思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
(四)学习马克思的一爱一情
马克思的一爱一情是在磨难中建立起来的,这样才会长久不衰。他一生最一爱一的人是他的妻子燕妮。他们相恋已久,订婚了七年多终成眷属,在此期间,他们见面的次数很少,大多都以书信的方式倾诉衷肠,维持感情,尽管如此,但无论马克思多么贫穷,陷入多么大的危险中,燕妮始终如一的支持他,陪伴他。燕妮为了他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一方面是反抗她的虔诚主义的贵族亲属,一方面是反抗马克思自己的家族。并且从来没有以不实际的妄自菲薄绝放弃参与伟大思想工作的机会。相反,除承担全部家务重担外,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跟上马克思的脚步,如此善解人意,忠贞的女子能不让人喜一爱一吗?
见惯了那些因家庭变故而离婚的现象,我能明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已是当今一爱一情的真实写照。随着时代的进步,结婚也出现了闪婚、一裸一婚的心形式,然而离婚率也在不断上升。现在的男一性一认为娶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就会有一爱一情,而更多的女子则认为男子只要有车、有房、有存款就会有一爱一情,这显然是对一爱一情的错误理解。而对于大学生的一爱一情更是错的离谱,在校时海誓山盟,毕业了就劳燕分飞,只因为他们恋一爱一的出发点就不好,只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与枯燥的大学生活而在一起,不在乎有多长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我想真正的一爱一情应该像马克思与燕妮的一爱一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臧克家在诗中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马克思毫无疑问是属于后者,生前,他巨人般屹立在世界之上;今后,他的光荣将伴随他学说的胜利,千古流芳。虽然我不很懂马克思理论,但他的一生却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虽不能人人都像马克思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但也可以爆发出像流星一样的光芒!
马克思传读后感2000字(三)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www.sbkk8.com)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一毛一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我个人从来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欣赏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当中,能够得到我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一性一格,一爱一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一性一,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一热,奠定了他对一爱一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一浪一漫主义和理一性一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一体,我指在一爱一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一性一,于是他得到了他心一爱一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一爱一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关于一爱一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一着他对一爱一情的一浪一漫主义情怀,他对一爱一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一爱一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一爱一情形成阶段是受一浪一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一爱一情和一爱一情生活当中理一性一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一爱一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一浪一漫主义色彩的人。一爱一情始终应该是一浪一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一性一的现实的。但是追求一爱一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一性一的,否这将失去一爱一情。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一性一,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一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一性一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着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