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人们都知道,在旧中国有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而追起军阀的老根,就得说起晚清地主阶级军事家曾国藩(1811年?1872年)和他创建的湘军。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因丧母,在家乡守孝。此时,太平军从广西北上,横扫湖南湘一江一流域各县。他奉旨至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一团一练。受命后他上奏,认为办一团一练已无济于事,而当时的部队缘营兵也不堪使用,建议按照戚继光的办法组建新军。于是,以其家乡湘乡的练勇为基础,招募质朴的农民为士兵,以当地儒生为军官,编练成一支军队,称湘勇,又称湘军。其将领均为曾国藩的同乡、同学或亲友。而士兵均由军官自行招募。士兵只服从其军官,上下层层隶属,而全军将领只服从曾国藩一人。这种“兵为将有”的状态沿袭下去即为军阀的老根。湘军陆军十人为队,八队为哨,四哨为营,每营五百人。曾国藩认为,南方多水,要战胜太平军,必须加强水师。湘军水师每营亦为五百人,下辖长龙、舢板若干艘,每艘设哨长。四年初,湘军练成陆军十三营,水师十营,加上勤杂人员共一万七千余人,在湘潭集结。曾国藩发《讨粤匪檄》,竭力低毁太平军,誓师出战。初战时在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在长沙西北)连败,愤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一杀,被左右救起。随后重整旗鼓,于十月攻占武昌,奉沼署湖北巡抚。不久清廷怕他势大,无法驾御,又解除署任,后长期以侍郎的虚衔带兵。五年初,率水师进攻九一江一、湖口。太平军翼玉石达开率部来援,设计将湘军水师的轻便快船引诱入鄱阳湖,然后封锁湖口,使仍在长一江一中的湘军水师的笨重大船成为“无翼之鸟,无足之虫”,再用火攻。湘军水师的大船数十艘被毁,曾国藩率残部狼狈退至九一江一以西的官牌夹,其座船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一杀,被随从捞起,只得退守南昌。次序一颠倒,境界大不一样,颇得他的赞赏。八年,他奉命办理浙一江一军务。其时石达开已出走进入福建,清廷命令他增援福建;后来石达开进入湖南,围攻宝庆,清廷怕四川出问题,又命令他援助四川。曾国藩坚持先解决安徽,以去金陵屏障的战略,攻克景德镇后进军安徽,围攻安庆。十年,清军一江一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摧毁。清廷不得不依靠曾国藩来对付太平军,给他加兵部尚书衔,受两一江一(辖一江一苏、安敬、一江一西三省)总督,从而取得军政大权。次年,太平军为解安庆之围,兵分两路西进。英王陈玉成克黄州,进逼武昌;忠王李秀成攻克景德镇,断了曾国藩驻地祁门(今属安徽)的粮道。曾国藩决定进攻徽州,以解决粮食问题。走到休宁,被李秀成包围,湘军八个营被击溃。曾国藩写好遗嘱送回老家,又一次准备自一杀,但在左宗棠等援救下,又转危为安。同年秋,督促其弟曾国荃率军攻克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顺一江一东下,命左宗棠部从一江一西攻浙一江一,命李鸿章部从上海攻苏南,以实现对天京的战略包围。三年六月,攻破天京。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四年,他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起义。他驻扎在徐州,采用重点设防的方针,在临淮(今安微蚌埠东)、山东济宁、河南周口和徐州驻扎重兵,一处有难,三处支援。但由于兵力单薄而无效。五年又采用聚兵防河的办法,即在北面的黄河、东面的运河、南面的淮河、西面的贾鲁河和沙河河岸筑深沟高墙,设重兵防守,企图困死捻军,又告失败。后来他曾两任两一江一总督,一任直隶总督。
在镇压农民起义中,他重视使用西洋枪炮。早年枪炮大多购自外国。后来他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先后设立安庆军械所、一江一南机器制造局,仿制洋枪洋炮。十一年病卒,赠太傅,溢文正。后人将其诗文、奏章、信函汇集成《曾文正公全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