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风土人情作文
1
厦门的风土人情相信你一到厦门就会想到吃、游泳、住豪华的五星级酒店。不过那里还是小吃最有名。
那里的海鲜是从大海深处捞来的,绝对新鲜,螃蟹又大又重,白色的蟹肉搭配透亮的粉丝组成了一道名菜。他们还喜欢喝汤,都喜欢当地的“花生鸡蛋汤”里面的花生非常酥软,外形非常好看,让人一看就有食欲,口感非常清新,虽甜但飘着一股浓香。
到了厦门一定要去游泳。阳光的衬托下,白城的海格外的亮,这边海的沙子很细,踩上去非常舒服。从远处看湛蓝的海和淡蓝的天仿佛交接在一起,像一幅美丽的油画,那的海水非常清澈,能看见海底的沙石。把身体浸在海中,能感受到大海的清凉消除脑中的烦恼。这些孩子有的玩沙子有的游泳,都很高心。厦门的阳光照射到身上很舒服,还能杀菌。
晚上的厦门仿佛活了,格外的美,各种建筑都亮起了五彩缤纷的光,人们都出来散步,再加上正在缓缓流动的海水,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走在街上,看见商人正在推销自己产品;几个老人坐在院子里手机拿着扇子,和另外几个老人一起高声谈笑;一些孩子由妈妈伴着去商店购物。到了深夜,人们都休息了,厦门又沉沉地入睡了。
厦门是我去过最美的地方,那儿食物美,景美,人情美,果然是大自然笔下美丽的画卷。
2
厦门风土人情中国是崇尚红色的国家,厦门人也一样,因为红色象征幸福、吉祥。因此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要用红绸缎制作。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而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
厦门是一个坏境优美的城市,走在厦门的城市,您最多见的就是盆栽,对于栽种花草是厦门人的一种爱好。不但自家有盆栽,还喜欢到市面买各种鲜花用清水养起来摆放客厅、卧室。人们还常用新鲜花卉编扎花篮、花屏和龙、凤、灯等造型,用作喜庆场面的陈设。
在地方戏曲方面,厦门的地方戏曲叫南音,又称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据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散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在厦门,结婚、寿辰、生儿育女等都是喜庆的事,统称“红事”,而丧葬则称为“白事”。
结婚,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一般市民仍照旧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席散以后,宾客朋友不论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生日寿辰,厦门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族人亲戚要送活鸡、线面、衣料等礼物去庆贺。当事人父母则设筵回礼。老人寿辰,尢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色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的人家还会设筵款待亲友。
生儿育女,民间视为一大喜事。儿女出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弥月”。随后4个月、周岁,也要热闹一番。
接下来为您介绍厦门的一些忌讳和应注意的礼节性习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用扫帚打人,挨打者被认为受到最大的侮辱;客人在座是扫地,被人认为是逐客,有失礼仪;婚庆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汤匙等餐具最为犯忌,被视为不吉祥的征兆;进餐时,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因祭祀时往往在饭上插香。这是对人的不敬;招待客人时,最忌讳摆六盘菜,因为依清朝旧例,死囚临刑前才食以六盘菜肴;在婴儿面前不要谈猴,认为谈猴会招致婴儿多病难养;也不要夸婴儿肥胖,要说“好看”、“好养”。
以上忌讳,有些至今还在沿用,但多数已不再拘泥了。
3
难忘的厦门岛和它的人文风情厦门这个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洁净。蓝的海,蓝的天,白色栏杆的海湾大桥和环岛大道,还有各种行状的白色灯杆的路灯……再加上以白色居多的建筑,整个城市被蓝白占据了主色调,显得非常的宁静。
和熙熙攘攘的广州不同,厦门的人口很少,只有两百多万,所以在街面上看不到许多的行人。市内的道路虽然不是很宽,但是因为车也没有一般城市那么多,所以,并不显得拥挤。因为彻底的禁摩,所以厦门成了全国为数不多的没有摩托车行驶的城市,和我们刚刚离开不久的汕头一带街面上混乱的横冲直撞的摩托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处在五老峰下的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明末毁于兵火,清朝康熙年间又被统一了台湾后回归乡里的施琅将军重建,一直都很是香火旺盛,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体必到之地。信奉菩萨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无神论者也当是一种文化悉心聆听导游的讲解。四面观音的神奇,四大护法天王的威严,十八罗汉的活灵活现的神情,还有深居大雄宝殿的如来佛祖,都让人心存敬畏。就连寺后石崖上巨大的漆金佛字,也不由得人不虔诚相礼。
于南普陀寺中,最让我震撼的是藏经楼里的血经,据说,那是前朝寺里的和尚用自身的鲜血来写成的。为了不让血液凝固,他们长年累月的不食盐。叹,信仰如斯,真正是竭精沥血了。
秋日清晨的厦门,处在海风温柔的吹拂中,让人感到无比的清凉。虽则滨临大海,但是空气却干爽而洁净,没有一丝潮气和海水咸腥的味道。
为了不辜负这国际花园城市的美景,我们乘坐的旅游车驶上了厦门最美的路段环岛路。这条路应该是中国海滨城市里最美的一条大道,全长四十三公里,外侧全部是波光粼粼的大海。沿途经过厦门最美的建筑会展中心,御敌守岛的胡里山炮台,厦门大学,以及全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一路上,有着众多的正在赛跑中的马拉松运动员的奔跑塑像,让人感到振奋。
值得一提的是,大走私犯赖昌兴的红楼白楼都在厦门市,而这最美的临海大道附近,有一些看得见的精美别墅也都和赖昌兴有关,让人在欣赏美丽的厦门岛的时候,也有一丝怅然。想着那红楼里不知拉下水了多少官员,名噪一时的红色保时捷跑车也曾在这条宽阔美丽的大道上跑来跑去,无法不令人感慨不已。金钱美女包围着的赖昌兴,也算是人中龙蛇了,到头来还不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流落国外,家国尽失?此时,金钱何用?美人何在?可见国法还是碰不得的,否则,凭你是谁,空有通天的本事,照样逃不脱法网恢恢,天遣人弃。
厦门,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了一正一反两个大名人。和赖昌兴的负面影响相对的是,华侨领袖陈嘉庚也是厦门人,就在集美。
陈嘉庚早年追随孙中山,提倡教育救国,把自己一生的财富都用在了办学育人上。陈嘉庚建立集美大学的初始是一九一八年,甚至早过共产党的成立。现在的集美学村里的人,可以从幼稚园开始,一直读书至大学毕业,都可以不出集美。而且从集美大学的航海教育、水产教育、体育教育、财经教育和师范教育为特色的五所高等院校的发展上,可以感受到完全不同于国内老牌名校的那种绝对的传统和相对的封闭。
我们一进集美学村,就看见航海学院的学员在进行军训。雪白的制服,整齐的队列,让我们几乎以为走进了海军院校。
院内凤凰树绿荫婆娑,楼房虽然高矮不等,错落有致,但建筑风格都是统一的被称为嘉庚式的中西合璧风格,极有特色。所谓的嘉庚式,就是在西式的楼房顶上,建有一个中式的顶,被当地人称作是西装斗篷式。按照陈嘉庚先生的说法就是着西装,戴斗篷,祖国永远都在西方之上。
陈嘉庚先生的故居,是座朴素的小二楼。窄窄的楼上楼下都是单面朝向骑楼的十多个平米的一小间一小间的小房,现在都成了展览室。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嘉庚用过的一把从南洋带回来的打满了补丁的布伞,还有几卷翻卷了书角的奶黄色封皮的毛泽东选集。陈嘉庚四九年归国,直到六一年逝世,把自己完全等同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为国家工作,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华侨富商的精神境界。传闻,他逝世后没有留一分钱遗赠儿女,而把一生的财富全都捐给了国家。不知赖昌兴面对陈嘉庚先生的遗像时,该是怎样的心情?也许,他也会愧悔,否则就不会把他家乡的老人们都养起来了,以至于他的案件败露后,那些断了经济来源的老人们,都疑惑政府会不会搞错了。在他们的眼里,赖昌兴还是个大好人,大善人。其实,这些老人们何曾想到,赖昌兴给他们那点小恩惠,只是他盗取国家利益的黑钱里的沧海一粟。
我的厦门之旅结束了,虽然疲惫,虽然匆匆,但是我依然难以忘怀那把杜鹃称为三角梅做为市花的美丽的海岛城市。忘不了那象征着厦门可以轻灵飞翔的白鹭鸟,忘不了那不再是像处在广州时高耸入云而亲切的低拂着行人的凤凰树,忘不了已经远去了的那份美丽和宁静……
4
厦门过年风俗习惯农历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厦门地区所指的春节至少是从除夕到正月初五。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团圆饭),以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长辈把红包赏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起祭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清早有吃面线的习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正月初二,女婿日,女儿携夫君回娘家。正月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围炉 : 除夕吃年夜饭,叫“吃廿九暝”,大都爱吃火锅(暖锅),“围炉”合家欢。火锅有“一品锅”(整锅一格)、“鸳鸯锅”(两格)、“四色锅”(四格)。从“一品锅”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贵”,汤是猪肉或鸡鸭汤,主菜是金元宝(鸡蛋)、银元宝(鸽蛋),整只蹄膀叫“一团和气”,黑刺参与墨鱼用海带绑在一起叫“乌金墨玉”,鸡鸭翅膀叫“鹏程万里”,冬笋叫“节节高升”,粉丝叫“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加上火腿脚爪叫“平步青云”,末了吃长生果,意思是“长生不老”,吃柑橘,象征吉利。由于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厦门人特别重视海鲜,如鲢鱼(“年年有余”)、蚝仔、红虾、珠蚶、旺螺、海带和发菜豆腐“发财多福”等,近年来又有啤酒火锅、豆腐火锅、丸子火锅、什锦火锅等应市
年糕 :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清朝人程讷斋写了一首阐发年糕寓意的诗:“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厦门人把年糕叫做“粿”,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粿、乌(红)糖粿,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粿、菜头(萝卜)粿、番薯(地瓜)粿、芋头粿,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粿、发粿、碗糕粿……
薄饼: 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厦门话“婆”“北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圆仔: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园子,劝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年节习俗,闽台同源。过去,闽台都有这样的习俗:初一炒吃除夕剩饭,每人尝几口;将鲤鱼与青菜一起吃,能得财气。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注:同样原因,在福建沿海均有此习俗,只是时间不同而已,如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为正月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