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习俗作文
1
山西清明节习俗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河曲县清明节以黍米磿面作饼,称为“摊黄儿”。寿阳县清明节,男女儿童皆剪彩纸成串戴在头上,据说这是古代“彩胜”的遗风。翼城县民预煮黑面凉粉,于清明节切薄片,淋上汤汁来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红,据说此日动针线者,会成为瞎子。平陆县儿童清明节头上以麦系发,祈求长寿。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2
山西大同过年习俗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
山西大同过年习俗介绍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孝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3
山西春节习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4
山西开锁习俗中国有“一百年文明看上海,五百年文明看北京,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说法,山西因地处中西部,表里山河,历来自给自足,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都得以保存下来,“开锁”就是其中一个。
先来说说什么是“开锁”,此开锁不是开各自家的锁,而是一种地方习俗。开锁,是山西省民间流传的一种习俗。这风俗,主要流行于山西省农村,但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扩散到城镇地区,目前以呈现出城市地区为主的局面。开锁,是给那些年龄已到12-15岁的孩子进行的一种精神启蒙活动。旧社会,开锁的对象一般只限于年龄刚满12-15岁的长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适用于每一个孩子。
开锁,其目的,是要给那些年至12-15岁的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让12岁的孩子感到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依赖心理。其实质上相当于现在广泛流传的“成人礼”。
但也正由于山西表里山河,交通不便,也造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现象,更为极端的是,可能你走出十里地,那个地方人说的话,你就完全听不懂了。因此,“开锁”的风格在山西各地区也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是开锁的年龄:晋东南长治、晋城等地区,以15岁为主;太原、阳泉等地区,以12岁为主;晋南运城、临汾地区以13岁为主;还有一些地区以14岁为主;但大体上集中在12周岁-15周岁之间。
第二是开锁的主要风俗问题:
晋东南长治、晋城等地区,主要风俗有三个方面:
1是开锁的男孩或女孩顶一个斗在头上,挂一条锁链,用三把普通的锁锁上,然后拿一把烧火用的火柱扎在三个馒头上,双方姥姥和奶奶分别拿擀面杖砸三下(如姥姥奶奶去世了,
可以是其他同级别长辈),然后分别由舅舅(姨姨)、父亲和姑姑(叔叔)等三人分别开一把锁;不要担心亲戚少,邻居和同村人完全可以做替补,老祖宗早想好这些了。
2是舅舅或叔叔拿一把巨大的扫帚,扫帚上挂满了由铜钱(由于铜钱逐渐稀少,近年来已由分币、毛币、1元币来代替),红枣,红布条组成的物件,开锁的孩子在前边跑,舅舅在后边边追边打,物件纷纷掉下来,跟在后边的孩子们抢做一团。
3开锁的当事人,跑出了院门,躲开了舅舅的追打,身上背着一个包,包里放着一个面蒸的“羊形”馒头。跑到离家最近的小卖部,用这个“羊形”馒头换小卖部一把盐,然后返回家。
太原地区的主要风俗是:孩子无论男女,出生后,脑后勺有一缕头发,理发时是绝不剪去的,形成一个长长的小辫,一直到12岁那年,把小辫剪去。
晋南运城、临汾一带农村的开锁:是把12岁孩子小时候的脐带扔到野外的树上,挂在高处。这时的脐带已经不是小时候剪下来时的样子了,而是用红布包了十二层的已经干了的脐带。这种样子的脐带,每年用红布包住缝一层,呈月牙形,十二年缝十二层,到开锁那年的生日时,派人送到野外高处悬挂,越高越好。这种高高挂起,意味着孩子将来前程远大有出息。这实际是一种望子成龙的表现。
晋北太同一带农村:开锁时把套在孩子脖子上的银锁,套在手腕上的银手镯取下来,表示孩子已长大成人,不再用这些锁、镯来桎梏孩子。河曲则是把12年来亲友送的所有不同材质的锁都挂在孩子脖子上,再挂一把旧式铜锁,请孩子认下的干爹、干妈用钥匙把锁打开,即为孩子开了锁。
开锁仪式中,最繁琐、最神秘的锁莫过于浮山一带的“铁项圈锁”。它是用废棺木上的铁钉七颗,请木匠在夜深人静、星斗出全的时候,用黑驴蹄子打制而成的。这样的锁之中,隐藏着很多难以琢磨的谜,巫术的、鬼灵的、星相的等多种观念交织掺杂在一起,其组合的内涵、排序,一时很难探究出其里来。这就是民俗的魅力,它就像是一桩桩离奇的案件,扑朔迷离,让人不由得想去深究其里。然而由于一些民俗产生的年代过于久远,其本义早已埋没在遥不可及的岁月中无法探知,因此,许多民俗至今还是“悬案”。“铁项圈锁”就是其中一例。不过,不论如何难解的民俗,其目的都无外乎祈福消灾。
不过,现今,不过是农村,还是城市地区,这种开锁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方简化到全家人聚在一起,给被开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只锁,由舅舅打开锁在脖子上的锁,然后聚餐一顿,开锁活动即行宣告结束。
但令人担忧的是,为开锁所办的“庆典”越来越奢侈化,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太原、长治等山西省内GDB靠前的城市,一次“开锁”宴客的奢化程度,不亚于结婚办喜事。专门研究山西地方习俗的专家表示,“12岁到15岁孩子的‘开锁’,也就是庆生仪式,包含的传统风俗已经越来越少。仅仅成为一个亲朋好友团聚,给孩子过一次隆重生日的活动。而现在,越来越奢华的庆生宴,过日给孩子灌输了趋富心理,这完全违背的‘开锁’这个山西传统风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