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全文作者翻译赏析(2)
时间: 2016-08-07
过片转而写昔,因为看到处州城外如许春光,词人便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昔日西池宴集的回忆。西池,即金明池,《东京梦华录》卷七谓汴京城西顺天门外街北,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淮海集》卷九《西城宴集》诗注云:“元佑七年三月上已,诏赐馆阁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这是一次盛大而又愉快的集会,词人一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鵷鹭同飞盖”一句,把二十六人同游西池的盛况作了高度的概括。鵷鹭者,谓朝官之行列整齐有序,犹如天空中排列飞行的鵷鸟与白鹭。飞盖者,状车辆之疾行,语本曹植《公宴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阳春三月,馆阁同人乘着车辆,排成长队,驰骋汴京西城门外通向西池的大道上,多么欢乐;然而曾几何时,景物依旧,而从游者则贬官的贬官,远谪的远谪,俱皆风流云散,无一幸免,又是多么痛心!
“携手处,今谁”,这是发自词人肺腑的情语,是对元佑党祸痛心疾首的控诉。然而词人表达这种感情时也是极含蓄委婉之能事。这从“日边”一联可以看出。
“日边清梦”,语本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王琦注云:“《宋书》: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旁。”少游将之化而为词,说明自从迁谪以来,他对哲宗皇帝一直抱有幻想。他时时刻刻梦想回到京城,恢复昔日供职史馆的生活。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梦想如同泡影。于是他失望了,感到回到帝京的梦已不可能实现。
着“镜里朱颜改”一句,更联系自身。无情的岁月,使词人脸上失去红润的颜色。政治理想的破灭,个人容颜的衰老,由作者曲曲传出,反复缠绵,宛转凄恻。
开头说“春寒退”,暗示夏之将至;到结拍又说“春去也”,明点春之即归。两者从时间上或许尚有些少距离,而从词人心理上则是无甚差别的。盖四序代谢,功成者退,春至极盛时,敏感的词人便知其将被取代了。词人从眼前想到往昔,又从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测,一种巨大的痛苦噬啮他的心灵,因此不禁发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呼喊。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逝去,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了。“飞红”句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然以海喻愁,却是作者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从全篇来讲,这一结句也极有力。近人夏闰庵(孙桐)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俞陛云《宋词选释》引)。
这首词以春光流逝、落花飘零的意象,抒写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读来哀怨凄婉,有一咏三叹之妙。
6、这是在当时流布颇广的一首词,也代表了秦观词的典型风格。起句“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简要写出春末的景象,点出时令,为下文作铺垫。接下来,“花影乱,莺声碎。”,并不直接写游人游春的景象,却从侧面落笔,用花影和莺声渲染出游人的多和杂乱。可是,描摹景物为什么用“乱”字,为什么用“碎”字?纤柔敏感的诗人要纤柔敏感的读者才能领会。实际上,“乱”字和“碎”字,强烈地暗示出诗人此时复杂变换的心情。往下,“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文字简约而含义颇丰,写出诗人的令人感伤的经历。上阙末句,“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无奈的情绪尽在其中矣。下阙“忆昔西池会,鸳鹭同飞盖。携手处,今何在?”回忆旧时亲朋交往之盛景,与今日孤独寂寞相对比,进一步渲染出词人此时落漠伤感的心情。下句“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小小的挫折何以能打击词人若此?若苏东坡之超脱放达断不会做此语。但是,也就是这种善感的心性成就了词人。连梦都可以断了,盛年的词人竟哀叹容颜变换,真令读者为之欷嘘。末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词人不仅用飘飞的残红来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并且竟然用“万”字,用“海”字来形容自己的无边无涯的愁绪,愚钝的词人绝不会想到此语。春天要走了,词人的愁绪就如空中飘飞的那万点残红,至此,词中的步步为营的伤感情绪终于形成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我要说的是,秦观之纤柔敏感之心性绝不只是说他多愁善感,而是说他可以从日常的景物中捕捉到可以准确表现他情绪的东西,并且可以用形象化的日常景物的描摹或含蓄或直接地的表达出来。若“碎”字“乱”字之运用那种强烈的暗示,若“万”字“海”字来形容愁绪的无边无涯,就是他敏感心性的体现。
为什么词人作如何悲怆之语?秦观少年时也曾有抱国之志,登第后与苏轼,黄庭坚交往,同为旧党一侪,后来旧党失势当年,他们同被贬到偏远地区,秦观被贬为杭州刺史,应该说比苏轼等人强得多了,然而善感的秦观却由此认为世事无常,从此一蹶不振,他当时的心情于这首词可见一斑。这首词在当时流布颇广,词中所传达的强烈的愁绪感染了很多人。有记载,当时宰相见了这首词便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又有人读至“镜里朱颜改”一句,惊说“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盖当时秦观至多三四十年纪,可谓正当盛年,竟然如此感伤,怎能不令人惊叹呢?
少游心性如此,词何以堪?(夏雅丽)
7、“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更是感动千古的名句。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人伤春惜花,感叹岁月流逝,青春易老。少游此结句,即眼前景,寄万般情。他没有回天之力,只能悲叹,良时难追,红颜消失,他体验着如沧海般浩渺的深广愁怨。这是词人和着血泪的悲叹!“落红万点”,意象鲜明,具有一种惊人心魄的凄迷的美,唤起千古读者心中无限惜春之情,惜人之意。已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未必有韵;美而有情,然后韵矣。美易臻,美而浮之以韵,乃难能耳。”(《朱光潜美学论文集》)以此词结句证之,诚然。
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渔洋诗话》称:“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所谓“兴会超妙”就是神韵,当“兴会神到之时,雪与芭蕉不妨合绘,地名寥远不相属亦不妨连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作者将这些景连缀,衬托出伤春慨世的主题,可谓“情韵兼胜”(《四库提要》)。冯煦《蓄庵论词》:“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秦词如此感人,语言如此有回味,就是因为词中有情致、神韵。
8、?少游被誉为“卓然名家”,是苏门四学士中,唯一不效仿苏东坡,而自成一脉的词人。??《千秋岁》也算是《淮海词》中的名篇了。末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更是被历代词评家所称道,前人所云“不识字也知是天生好句”,当属此等无疑。
9、古诗词中有“愁”字的名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只恐双溪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
李煜“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把抽象的愁思熔铸在具象的烟草、风絮、梅雨当中。“一川烟草”迷漫,这是写愁思的广度;“满城风絮”,是写它的密度,风絮是风中的杨花,到处飘荡,飘忽不定;“梅子黄时雨”是写它的长度,因为梅雨是连绵不断的,延续的时间又长又久。从修辞手法来看,它是一种博喻,用三种不同的意象,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他的愁思。
镜中花,水中月,一生的寻寻觅觅只因一生都在孤独。洗净南宋的墓碑,我分明看到一个女人把腰弯成了一个愁字。
在你的泪中,爱情凝固,像一座沉默的小屋;在你的笔下,忧愁不动,累积成一枚远古的化石。
黄昏余辉,你从宋朝缓缓地走来,将忧伤的心怀辬开成莲,流泻晶莹剔透的水珠儿,潺潺我悠长的等待等待。
远山如黛,烟霞雾痕萦绕绿色的江南。是谁的歌唱让你美丽得如此眩目?有着莲的醉态,梅的清婉,媚似夜半海棠的嫣红。是谁的眸子浅尝荷露的底蕴?掬水日临摹前世今生七色的诗篇。又是谁踏着黄昏的歌板,以一双燃香添烛的素手,垂钓一枚千年来瘦瘦的感伤?
本文作者(来源):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