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全文作者翻译赏析(2)
时间: 2016-08-07
闲愁万种,万种闲愁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从他南归宋朝,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论北伐大计,相反却横遭朝中权贵们的猜忌,始终难酬壮志。顾此,他摘下佩刀,默视良久,拍栏 长叹。意谓此刀不正如我,本来它是用来杀敌建功的,而今置闲,何时是了?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出来。到了下片,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算得志,但是决不消沉退缩。
他说,不要提什么鲈鱼切得细才味美,你看,秋风已尽,张翰还乡了吗?据《晋书》讲,张翰在任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因惧怕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又生性自适,便借着秋风起,声言自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故里。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的,不过却是反用其意。他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辛弃疾一方面反对逃避现实斗争的归隐生活,同时也更鄙视置国家危亡于脑后,只知贪恋爵禄的享乐行为。他十分赞赏刘备对于许泛的讥讽。《三国志》里讲,当许泛向刘备述说陈登对于自己的拜见不但不置一言,还让他睡在床下时,刘备说道:你是有国士之名的,而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主张。可你却向他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如果是换上了我,那就不仅仅是让你睡床下,我睡床上,而是要让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楼上了。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泛,辞气激扬,辛弃疾称之为“刘郎才气”,亦以自比。他认为,在他的英雄气概面前,那些求田问舍、谋取私利的朝士权臣们是无地自容的。
然而,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辛弃疾此时感到自己好象当年东晋北伐的桓温,看到了十年前琅邪栽种的柳树已经十围,不禁流泪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光阴无情,年复一年,时间就在风雨忧愁,国势飘摇中流逝,而自己的济民救国之志尚难遂愿,好不痛惜。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这后片的最后一句与前片的最后一句正紧相呼应。在感情上,它更深一层地抒发出辛弃疾功业未就、有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恨。
6、这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着,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南宋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 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 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万里须长剑!”也就是说,要用自卫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人侵之敌。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这里的宝剑既指坚持抗敌的军民,又是作者自况。这是第一层。从“人言此地”到上片结尾是第二层。作者通过“潭空水冷”、“风雷怒,鱼龙惨”来说明,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换头至“一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词人才产生“不妨高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胳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最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7、《水龙吟》是他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我不仅喜欢,也觉得和《天龙八部》匹配。词中表现稼轩英雄壮士失意,透 出一种悲壮的豪情。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苍凉的背景上,展现出一个孤寂的英雄形象-大侠乔峰!
《天龙八部》中的乔大侠为人坦荡,心胸开阔,为兄弟两肋插刀,本可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因个人的身世遭遇而带来的精神创伤,使英雄走向“悲壮”.乔峰,辛弃疾都是以民族存亡,复国兴帮为己任,也曾纵横江湖,快意恩仇,但都因遭人猜忌而沉郁悲凉,观掌中之剑(吴钩)而不能杀敌,壮志悲情,荡气回肠!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为英雄揾泪的红巾-阿朱,翠袖-阿紫也同样让人产生唏嘘之叹。人评稼轩《水龙吟》“纵横豪宕,有裂竹之声…”,读《天龙八部》之“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单论武侠人物英雄排名乔峰当在首位,就如辛弃疾在宋代词人的地位一样。
尘世间有多少英雄豪杰,壮志未酬身先死;
尘世间有多少英雄豪杰,泪撒征袍?
尘世间有多少英雄豪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8、想象中,那该是多么辽阔的楚天,一江秋水浩浩荡荡,随天际而去。这该是多么开阔的境界,该引发词人多么豪放的情怀。我们的英雄,登高远望,但是装在他满眼的却是如黛青山,首把玉簪盘螺髻,一脉连绵献愁恨。我们的英雄只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好一句“无人会登临意”,他用六个简单的方块字,几乎将自己一生壮志难酬的尴尬和无奈写尽,将一腔惆怅化作漫天漫地的江水,一路奔涌喧嚣而去。他寥落的背影在我们的视线里渐渐淡出历史的尘烟,而最后,英雄的泪,却要“唤取红巾翠袖”来擦。
我们很难说清楚,在一部部历史的剧目里,有多少这样让人潸然的镜头?有多少心怀壮志的仁人志士,他们终其一生在走着怎么样的历程?而在这些无奈与尴尬中,又是有多少红巾翠袖慰藉了他们孤寂寥廓的情怀?
那么,豪放与婉约,阳刚与柔情,也许永远是不可分割的实体,他们总是以最圆润的姿态滚出历史的剧目,卷轴式地展开在我们眼前,一出又一出……水沐古韵
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捞月而去,杜甫草堂凄凉,时世不利,世事无常,太多豪杰含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本文作者(来源):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