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诸葛亮的作文(2)
诸葛亮知天文。他看天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必定有大雾,这是“借箭”绝好的机会,也是“借箭”成功的重要条件。
诸葛亮知地理。他事先算好了草船行驶的路线,去的时候,船头向西,船尾向东,回的时候,船头朝东,船尾朝西,顺风顺水,就算此时被敌人发现,敌人也只能望江兴叹了。
诸葛亮计划周密。他算好了借箭的方法,二十条船用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既能保持船身的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了调头的时间。
真是“诸葛孔明天下计,惊为天人美名留”。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他后天勤奋努力的结果。诸葛亮从小就非常刻苦读书学习,常常因为读书彻夜不眠。他看了非常多的书,他的家摆满了书,是书给了他聪明的大脑。这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世上并没有什么天才。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班的林熙蔓同学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之所以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是因为她学习非常刻苦认真。课间,同学们都在玩耍、嬉戏,只有她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她看的书都是大部头的国内外名著,正因为这样,才使她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启迪了我,诸葛亮的勤奋刻苦引领着我,我将以诸葛孔明为榜样,开启我的人生道路。
篇七:我评诸葛亮
不少同学大赞诸葛亮,认为他才能杰出,是完美的圣贤。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后,觉得诸葛亮并非如大家所说那么完美,他也只不过比一般的谋士稍微高明一些罢了。首先诸葛亮的目光不够远大。他隐居隆中,看来本意是要选择贤明的圣主,可当刘备三顾茅庐,他便投向了刘备。我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他应当跟随曹一操一。曹一操一文武双全,又善用人,是个成大事的人。刘备志向不够远大,文才武略并不出众,他只不过是靠皇亲的光环和几个结义的兄弟罢了。况且张飞勇一猛无谋,关羽太重义气,难成大事。在隆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三国鼎立前还可以,而对三国鼎立后预见不当。三国鼎立后,多次出兵进攻兵强马壮的魏国。想统一天下,其实这样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他应当先使蜀国强大起来,再考虑进攻魏国。
诸葛亮也不会用人。作为三军统帅,用人非常重要。诸葛亮明知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又和曹一操一交往很深,却让他守华容道。关羽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领,但还是放走了曹一操一,使蜀国失去了一个取胜的大好机会。马谡是个言过其实、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刘备也对诸葛亮交待过,不能重用马谡,但他偏偏把守街亭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马谡,最终使蜀国失去了这一军事要地。
此外,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做法也不可龋这样做一精一神可嘉,但要手下那么多的人干什么?只会使他们养成懒惰、事事依靠的心理,当出现问题时,只会请示,拿不出解决问题方法。诸葛亮自己也最终劳累而死,死后没有合适的接班人,后来蜀国多打败仗,最终被魏国灭亡。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并非传说 中的那么神奇。
篇八:我眼中的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人对蜀相诸葛亮大加褒扬。诸葛亮堪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也是历史上一位真实的令后世敬仰的大人物。在旷世奇书《三国演义》中被誉为“智绝”!
他躬耕南一陽一,本为一介布衣,却胸怀大志腹纳良谋,早在隆中之日便将天下形势入木三分地看透,必有三足鼎立之势。他火烧新野崭露头角;他舌战群儒联合抗曹;他助江东火烧赤壁从此天下三分;他七擒孟获胸怀坦荡;他六出祁山忠心耿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我却对他有一点看法。如果诸葛亮当初没有选择“默默无闻”的刘备作为自己的明君,
而去辅佐曹一操一的话,早已天下大定,百姓早已经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免受战争之苦,免受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悲惨境遇。他同样可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同样可以名垂青史。正是他所谓的正统思想,才使国家不能统一,百姓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他阻碍了历史的进程,阻碍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曹一操一当时灭掉了北方最大的军事集一团一袁绍一统北方。可谓兵强马壮,只有江东的孙权勉强与之抗衡,如果诸葛亮果断地帮助了曹一操一,加之郭嘉等谋士齐心协力,天下一统会指日可待,诸葛亮的远大抱负在和平的社会里会有更大的施展,也不会落个病死五丈原的人生慨叹!
壮哉,诸葛亮!悲哉,诸葛亮!我投他发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