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作文 >

从众心理作文(2)

时间: 2015-09-18
篇七: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分析

奥运纪念钞在第一天就炒到上千元,而一张用过的开幕式门票则要到了近万元高价,随着奥运会的完美落幕,中国的“收藏热”达到了巅峰。天价门票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心理动因,是要“留住美好时光”、还是纯粹的投机行为?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收藏和心理方面的专家,对此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因进行了分析。

全国收藏者超过7000万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各类收藏好者的总数达到了5亿之多。而据《南方日报》报道称,继北宋、晚明、清代康乾盛世和民国初年四次“收藏热”之后,我国第五次“收藏热”席卷了大江南北,目前,我国收藏者人数已递增至7000万以上。“现在全国的收藏媒体已经有50家之多,古玩市场也达到了60余个。”中国国际收藏协会副会长高肃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在时下的收藏市场上,最火爆的当属北京奥运会收藏品。除人们常见的邮品、金银纪念币等品种外,奥运奖牌、火炬、宣传画、运动员签名的衣物等都有众多的收藏“粉丝”。奥运没有开幕时,很多人天不亮守在银行门口准备购买纪念钞;而在开幕式开始时,鸟巢周围摩肩接踵的不仅是观众,还有一些等待散场后索要或购买门票的收藏者;即使在奥运闭幕之后,网上求购祥云丝巾、缶的帖子仍然遍地开花。

“收藏热”暗藏隐忧

乱世买黄金,盛世藏古董。“其实,收藏并不是什么坏事。”高肃对记者说,收藏的初衷是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文明传统。“对个人来说,收藏能怡情养生、满足人的求知和审美等神需要,像奥运纪念品,还满足人们参与或怀念奥运的情感需要。作为一种合理的投资方式,收藏还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周莹说。但是,由于许多人物质水平或神追求并未达到一定高度,以至于让收藏热开始变味,甚至成为少数人附庸风雅和一夜暴富的工具。

附庸风雅者是盲目收藏的主流。“比如玩古董吧,真正的玩家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鉴别能力,于是古董成了显示风雅的工具。收藏者也通过满足文化占有欲来提升了自信。”周莹说,这种人的自我评价体系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容易受从众心理主导。

投机者则是引领“收藏盲流”的推手。“和其他行业的投机者一样,单靠炒作收藏品来赢利的人一般野心勃勃,具有冒险型人格特征。”周莹告诉记者。这种人更相信运气、机遇这样的外在因素,经常认为自己抓到了别人疏忽的商机和漏洞,然后全力一搏,却容易忽视人心和商机里的一些客观规律。

盲目收藏没好处

“盲目的收藏害人害己。”高肃这样评价不理的收藏行为。周莹也认为,盲目收藏不仅可能带来财产损失,还可能损害自己和周围人的身心。“冒险型人格的人可能对风险结果的认识不足,即高估自己对恶结果的承受力,真到面对败局时却崩溃了。这时,人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一系列身心问题。”周莹解释说,“不幸的是,这种人也常用外归因方法来分析结果。对投资失利,他们可能不在自身上找问题问题,而把责任推给与收藏有关的事物,比如,拿藏品的推荐者开刀。”

所以,如果真是因为喜欢而收藏,那千金买来百年乐也无可厚非;如果有经济实力来跟风,那么建议深入其中体味乐趣;对投机收藏者,“投机有风险,买入请谨慎”一语则非常适用,兼容并蓄、把前前后后思考清楚了再投资也不迟。


篇八:从众

第一章说的是社会心理学最知名的理论:从众;从众是有一个人或一个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我额外加一句,我认为在这个定义里,变化有两个方面的,一是由一个行为或观点变成另一个行为或观点,二是由没有行为或观点变成有行为或观点。

从众的动机不同,一种是在想获得奖励、免受惩罚,这可能是社交或者物质意义上的,比如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傻,举个例子就是大家都骂XX网站,你要是不骂会不会显得不合群阿无知啊?(这事情总发生,一般这时候我就闭嘴)另一种是想获得恰当行动的信息,比如说你不知道什么数码相机好,就看别人怎么说;在这里,我觉得,口碑营销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理论。

从众可以有三类:

依从,重要组成部分是权力,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惩罚;其基本特点是,从众者对事物本身的认知不会发生变化,如果离开了奖惩的环境,就会恢复自己的认知。

认同,重要组成部门是吸引,动机是个人希望自己成为施加影响者一样,但如果施加影响者不再吸引自己,事情就会发生变化。

内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信程度,动机是想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的愿望。

举个例子说说以上三点,因为地皮是我老板,所以地皮说的就是对的,这是依从,但是背地里,可能就完全不当一回事;我深深的被地皮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以地皮说的就是对的,这是认同,但是后来我移情别恋,喜欢上了骆驼,骆驼和地皮说的不一样,那我就觉得骆驼对而地皮不对(在一些非自己专业的领域,我确实会认同那些专家,如果有更牛的专家出来,说那不对,我就觉得真不对,大家想想自己怎么看待那些经济学家的忽悠就明白了);地皮凭他三寸不乱之舌彻底把我说服了,我也理解了,内心里觉得这个真对,天下万事道理二字,这个事情有道理啊,然后地皮说的就真正内化为我自己的思想,骆驼怎么说但我就是毫不动摇,这是内化。

当然从以上例子也可见,依从、认同和内化是可能会发生交叉的。

从众也有强度和持久的不同,专家能够增加强度,而内化会比依从更加的持久。关于强度,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大致是相当于“2×3=几”这样的,具体记不得了,全班同学都说“6”,我说“5”,全班同学又说“6”,我又“5”,“6、5、6、5、6、5……”如此好几个回合,我一个人硬抗一个班,现今想起来真自豪啊,但是,后来教师单独跟我说“2×3怎样怎样的”,那个意思是说你错啦,然后教师问我,你觉得等于几呢?我答“6”,其实我还是觉得应该是“5”,但它是教师啊,一个教师的强度比全班都厉害。其实我后来一直觉得那个老师说的是不对的。

我曾经在工作中下意识的使用过从众的理论,比如说在网站改版的时候,大家知道,网民通常会反对的,这时候,如果我直接发一个公告,后面肯定一堆人骂;所以我后来再发此类的公告,都会先找几个人在下面说点好话,但是我发现,即便如此,后面的人还是照骂,我就奇怪了,你们咋不从众呢?后来想想,是因为在网络上,人们之间互不认识,也对不上脸,所以就不担心其他的人觉得自己怎么那么蠢?也就不介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所以,如果我现在来做这个事情的话,可能就会稍微改变一些,首先,我会让意见领袖在公告下面支持我,这样,很多人就会想,那谁谁谁都说好,那就一定好,之所以我觉得不好,是因为我根本就没发现其中的美好吧?此外,我还会争取用事实说明改版到底为什么好,再加上我本身的公信力,把“好”内化到会员心里。

购物网站里面的销售排行榜,也都是基于从众理论的,所以他的使用还是很广泛的。我基本上想买书的时候,都会去新书排行榜看看,当然了,我经常也会觉得,看这些是为了不落后;但是,和别人看的书都一样,那怎么才能比别人更niubility呢?所以还总是希望自己能在边角旮旯找到只有自己能找到好书,但是不容易,这时候就得碰运气或者他人推荐了。我还真碰过几次运气,我最喜欢的几本书都是那种不怎么火的,其实我真不想告诉你们这些书——我还是太厚道了,还好今天推荐这本书各大网站都缺货了,哈哈。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