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作文 >

三年级上册数学作文

时间: 2015-09-18
篇一:读《中小学数学》编者语有感

我前些天阅读《中小学数学》,看到《“找规律”课堂实录与反思》一文后有编者这样一段话:“‘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个典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实际上,就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人类从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不是这样认识问题了。那时侯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思维能力的教育,是教会人们正确的思维和表达的教育,是使人更聪明的教育……”

“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构成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对一个高素质的人来说,数学的训练具有必要。这种必要并不体现在生活的需要上,也不体现在职业需要上,而是体现在数学的学习给他提供了素质、提供了这个人能够高水平的认识和处理过去、现在、将来的事物以及近到咫尺、远到河外星系的事物。”

现在的数学教学提倡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把数学的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的,无论从数学的产生还是从数学的发展来看,数学与现实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推动了科学的纵深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还是基因图谱的分析、工程设计、信息编码、质量监测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但是数学的知识只限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如果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能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的数学的运用,有小学前三年的数学知识就足够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没学过数学,但生活中的算计一点也不糊涂,原因就在于作为经验的数学是可以无师自通的,而作为科学的数学、作为存在于数学中的科学规律或思维规律,则是一定要在学校、在课堂上才能够学到的。


篇二:我与数学的情感纠葛

可能我前世没学过数学,今生要加倍学才能补回来。

初中我的数学学得很不扎实,中考数学满分120分我居然才考了99分,哪怕再多一分也行啊,起码听着好听。幸好凭着外语、政治和化学接近满分的成绩,总分并不低,勉强挤进了市重点。如果当时数学再低一点我就该花钱上择校了。

高一班主任是教数学的,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个不幸的消息。连班主任的课都学不好,以后就别想有好日子过了。班主任大学刚毕业,很年轻,长头发,白白净净的脸。其实我最佩服的人就是理科老师了,一道怎么也没有思路的题到他们手里就迎刃而解。我就达不到他们那种境界。尤其是女的理科老师,令我自叹弗如。改编一下范伟同志的话:同样是女的,怎么差距就那么大呢?

光柔柔的,老师在黑板上写啊写啊写,我在笔记本上抄啊抄啊抄。管它听懂没有,我先抄下来再说。下午经常要提前40分钟到班里,班主任要求上数学自习。快考试了,有许多问题没讲,怎么办?没关系,放学留下来加课,是叫咱们数学是班主任教呢?我被训练得久了,也感到数学没有初中时那般可怕,只要掌握了方法,是可以学好的。偶尔数学考试还能进全班前十名,逐渐对数学有了好感。

高二我数学每次都是全班前十名。不要以为是我越学越好了,我必须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在高二数学能进前十完全是因为我进了文科班。如果我在文科班数学都不能进前十,那我真该被雷劈了。在高二刚开学时还发生了一件令我哭笑不得的事,班会课上,班主任(不教数学)选我当数学科代表。我当时愣住了,难以置信。直到班主任看着我,说:“站起来让大家认识一下”,我才确定我没有做梦。数学?不是冤家不聚头。我仿佛看见数学慢慢向我走来,说:“怎么样啊,咱俩真得很有缘埃”看来数学一定是个冰雪聪明、活泼调皮的小姑。若真的有缘,为何我每次苦苦研究她,她都不肯赏给我满意的成绩?

我一届小女子怎么有能力担此大任?可既然是班主任亲自指定,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这对我有两点改变。第一自然是让我更加疯狂地迷恋和学习数学。我喜欢韩寒的书,但不赞同他“数学只学到初二就够了”的说法,真的愤世嫉俗不如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拒绝学数学嘛。第二是数学练习册比较重,通过抱练习册我锻炼了臂力,为后来的排球考试及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从教室到办公室有很长一段距离,有一次我把练习册送过去,回来以后胳膊酸痛,第二天胳膊疼了一天,想到不久我还要把它们从办公室再抱回教室,我的胳膊就更疼了。

高二数学老师明显比高一班主任讲得清楚。只是我不争气,没有多大进步。我上课生怕漏听了一个字,可是一做题准错一堆。不过我一直没有放弃,跟不上也要硬跟,尤其是到了冬天临近期末考,无数的卷子就像雪片一样,轻盈地飞舞在这个寒冷的世界。灯光下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写不完卷子绝不睡觉。最后,期末考我数学又考砸了,第八名,名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和第一名差了整整14分。上帝都在笑我吧。那天晚上班长在电话里告诉我,班里有个男生数学考了满分。当时我的心情是颓丧加绝望。我忍不住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说我数学学得不好我不要当科代表了。我等着她痛快地答应我。她却说,别有压力,睡觉吧。我盯着“别有压力”这四个字,微微一笑,然后泪如雨下。这四个字应该是我自己对自己说。

寒假,我在鞭炮声中看立体几何,下学期就要讲立体几何了。我毕竟是学文的人,难道我就甘愿挤掉吟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时间,来计算双曲线的离心率?不甘愿也没用,我是个比较现实的人,不可能自毁前途。

也许以后我数学仍然会考得很惨,数学注定不会对我回眸一笑。甚至到高考时,也许我数学依旧考得不好。但我不会退缩,因为付出的背后是无怨无悔。就像歌里唱的: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这就是我与数学的情感纠葛。我对数学既深又埋怨。只要我得到了她的垂青,我就可以在文科生中占有很大优势。而我拉着她的玉手哀求她,古灵怪的她却冲我做了个鬼脸,跑开了。我冲她喊,数学别跑,我一定会追上你的。


篇三:数学的神奇

数学,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平凡而又美丽。你也许会说:“数学不就是几个阿拉伯数字嘛,那也谈得上美丽?”然而,正是它的简洁,才造就了它的美丽与神奇。

初识数学,是再简单不过的“1、2、3”,难道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数学?可是,我错了,我看到的仅仅是一个表面,它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数学的难度渐渐的加深。从加、减、乘、除到小数、分数,数学的奥妙与美丽正逐渐向我展现。数学就像一个大集体,而那一个个数字则像一个个快活的小灵,整天舞动着。“1”是它们的大哥,将身体挺得笔直,显得威风凛凛;而“2”则像个恬静的少女,扭曲着身体,显得羞答答的;“3”是个健壮的小伙子,天乐观,怀抱远大的理想……其他几个兄妹更是俊俏、清秀,个个身怀绝技。这十个小灵朝夕相处,结一心,见姐妹太少,它们还会进行自我组合,产生新的数字呢!看,“1”见“0”一个人太寂寞,胆子又小,便主动与它组合,陪伴在它身边,便产生了“10”。其他兄妹受到启发,纷纷响应,庞大的数字从此遍布天下。

有数字还不够,小灵们觉得不够热闹,便请来了更多的玩伴。于是,小数点来了、分数带着家人来了、字母们也应邀而来……凡是受到邀请的,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数学王国热闹极了!可是,尽管来了,调皮的本依旧改不了。瞧,“顽皮鬼”小数点趁主人不注意,从“2”的身边一蹦蹦到了“3”的前面。见主人心急火燎地寻找,它却在一旁哈哈大笑,活像是在与主人捉迷藏。为此,我也没少被它愚弄。见它“胜利”后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养成细心的好习惯,抓住这调皮的小数点!很快,在考试时,我俩又相遇了,一见是我,小数点轻蔑地说道:“嘿嘿,手下败将,怎么又回来了?”说着,又想使用“看家本领”来迷惑我。早有防备的我一举看穿它的诡计,迅速将它揪住,将它放回原位去了。调皮的小数点终于被制服了,望着它那垂头丧气的模样,一丝快慰不禁涌上心头。

如果仅仅是外表,数学还不足以称得上美丽,它那独特的内在美,更是使它留名千古。数学的范围很广,得到的传播空间也较多,几千年前,印度人创造了它,阿拉伯人将期修正,它有着很强的表达力,形象以及快捷铸就它不朽的历史。古今中外,它成就了多少事物的诞生,世界七大奇迹,有哪一样不是在数学的熏陶下完成的?从祖冲之密的推算到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从迪生数千种发明到高科技世界,数学都起了决定的作用!如果没有数学,哪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哪来猜想与定理?会有哪一个工程能顺利进展?数学是无私的,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大家,从不索取什么;数学是公平的,它只将自己奉献给勤奋努力的人,鼓励他们继续奋斗;数学是“无情”的,它憎恨懒惰,面对那一只只贪婪而不肯付出的手,它一概置之不理。数学就像一根丝带,将自己与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连在一起。如果没有这根丝带,世界将会是怎样呢?

其实,数学的美丽还远远不只这些。它带给人们独立,带给人们成功的喜悦,带给人们探索与发现的神,它将自己的“美”献给每一位热数学的人。数学是春天的第一滴春雨,滋润大地;数学是夏日的太,充满激情;数学是深秋丰收的田野,带给人无限喜悦;数学是寒冬的一片雪花,洁白无暇。它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是送给奋斗者最好的礼物,它是千古文化不朽的功臣。啊,朋友,上数学,播下智慧的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吧!


篇四:我与数学共成长

我刚懂事的时候,不光教我识字,还指着盘中的苹果让我数数,让我知道什么是数字。进入小学一年级,老师教我用加减法来算数,我才发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现在我进入四年级,不光发现数学有趣,还发现数学在生活中还能解决许多问题呢?

有一天,爸爸的朋友李叔叔到我家来了,他说他想考考我,让我猜猜他的儿子今年几岁。李叔叔说:“今年我比我的儿子大33岁,5年后我的年龄是我儿子的4倍,你能猜出我儿子今年几岁吗?”“您儿子今年是6岁。”我脱口而出。李叔叔惊讶的问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呀?”我说:“根据您今年比儿子大33岁和5年后您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可知5年后您的年龄比您儿子的大(4-1=3)倍,这3倍就是33岁由年龄差和年龄倍数差可求出5年后您儿子的年龄,从而可求出您儿子今年的年龄。”李叔叔听了连声夸夸我聪明。

通过这次考验,我明白了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要用到数学,只要你用心去观察,数学无处不在。

在现代社会的学习中,创建了许许多多的科目,如信息技术、美术、体育等。这些科目都非常有趣。但是,我仍对数学情有独钟。

数学是由一些有趣的运算与奇妙的公式组成。我自从开始学习数学,便酷这奇妙的科目。它的魅力与学习它而得到的成就使我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记得小学一年级,我开始接受教育。最初,我只学习语文与数学。当初的语文虽然简单至极,单以我当初的知识,也不能得到满分。而数学,我大多数测验都能的满分。因此,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同学们都向我发出羡慕的赞叹。这使我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升上二年级,老师开始教授我奥林匹克数学的知识,我当初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计算。然而它的难度,它的奥妙,使我更想去攻破它。我经过学习,终于解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使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到了三年级,我对数学的喜与我努力学习,使我的数学已超出三年级的水平。这时,老师推荐我去参加市级比赛,我也不负所望取得了一等奖。这是我第一次在数学中取得奖项。为此,我十分高兴,我感受到数学给我带来的荣誉。

到了四年级,我仍参加比赛,我从没在数学中遇到折。但是这一次,我尤如被利剑插伤我竟然没有取得名次。经历这次失败,我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学习。终于在五年级与六年级的竞赛中再次登上领奖台。

眨眼就到了初一,我到了优秀的学校读书。在这,我又遇到了挫折——我没被选上去参加“希望杯”数学竞赛。但我并没有放弃,我主动去争取,我的行动终于感动了老师。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并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数学已伴随我七年的学习生活,它使我变的坚强,变的成熟。时间在流逝,我对数学的心永远不变,我将来定要登上数学界的高峰,成为数学界的顶尖人物。

上学伊始就对数学情有独钟,而它带给我的光环更增强了我学习它的动力,高考完我很现实的选择了这门引以为豪的学科,就这样我的人生有了它的密切相伴。

曾经,我会听到“你怎么会学数学呢,除了买菜时体现一下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听完后最初也对自己的选择怀疑,可思考后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对自己的选择更加肯定更有信心了。

因为数学不仅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我们的思维和习惯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数学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并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我们商品质量检测、各种数据分析要用统计,进行确的预测要用到概率,作测量要用几何,做优化要用到最值等等所到之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和贡献。

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学习我们可以更敏锐地观察,更条理地思维,更高效的完成任务,更理的思考人生!

数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而将这份关联加强优化是我们每个人所渴望期待的,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所致力的方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五:我与数学共成长

我刚懂事的时候,不光教我识字,还指着盘中的苹果让我数数,让我知道什么是数字。进入小学一年级,老师教我用加减法来算数,我才发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现在我进入四年级,不光发现数学有趣,还发现数学在生活中还能解决许多问题呢?

有一天,爸爸的朋友李叔叔到我家来了,他说他想考考我,让我猜猜他的儿子今年几岁。李叔叔说:“今年我比我的儿子大33岁,5年后我的年龄是我儿子的4倍,你能猜出我儿子今年几岁吗?”“您儿子今年是6岁。”我脱口而出。李叔叔惊讶的问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呀?”我说:“根据您今年比儿子大33岁和5年后您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可知5年后您的年龄比您儿子的大(4-1=3)倍,这3倍就是33岁由年龄差和年龄倍数差可求出5年后您儿子的年龄,从而可求出您儿子今年的年龄。”李叔叔听了连声夸夸我聪明。

通过这次考验,我明白了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要用到数学,只要你用心去观察,数学无处不在。

在现代社会的学习中,创建了许许多多的科目,如信息技术、美术、体育等。这些科目都非常有趣。但是,我仍对数学情有独钟。

数学是由一些有趣的运算与奇妙的公式组成。我自从开始学习数学,便酷这奇妙的科目。它的魅力与学习它而得到的成就使我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记得小学一年级,我开始接受教育。最初,我只学习语文与数学。当初的语文虽然简单至极,单以我当初的知识,也不能得到满分。而数学,我大多数测验都能的满分。因此,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同学们都向我发出羡慕的赞叹。这使我更加努力学习数学。

升上二年级,老师开始教授我奥林匹克数学的知识,我当初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计算。然而它的难度,它的奥妙,使我更想去攻破它。我经过学习,终于解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使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到了三年级,我对数学的喜与我努力学习,使我的数学已超出三年级的水平。这时,老师推荐我去参加市级比赛,我也不负所望取得了一等奖。这是我第一次在数学中取得奖项。为此,我十分高兴,我感受到数学给我带来的荣誉。

到了四年级,我仍参加比赛,我从没在数学中遇到折。但是这一次,我尤如被利剑插伤我竟然没有取得名次。经历这次失败,我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学习。终于在五年级与六年级的竞赛中再次登上领奖台。

眨眼就到了初一,我到了优秀的学校读书。在这,我又遇到了挫折——我没被选上去参加“希望杯”数学竞赛。但我并没有放弃,我主动去争取,我的行动终于感动了老师。我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并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数学已伴随我七年的学习生活,它使我变的坚强,变的成熟。时间在流逝,我对数学的心永远不变,我将来定要登上数学界的高峰,成为数学界的顶尖人物。

上学伊始就对数学情有独钟,而它带给我的光环更增强了我学习它的动力,高考完我很现实的选择了这门引以为豪的学科,就这样我的人生有了它的密切相伴。

曾经,我会听到“你怎么会学数学呢,除了买菜时体现一下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听完后最初也对自己的选择怀疑,可思考后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对自己的选择更加肯定更有信心了。

因为数学不仅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我们的思维和习惯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数学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并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我们商品质量检测、各种数据分析要用统计,进行确的预测要用到概率,作测量要用几何,做优化要用到最值等等所到之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和贡献。

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学习我们可以更敏锐地观察,更条理地思维,更高效的完成任务,更理的思考人生!

数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而将这份关联加强优化是我们每个人所渴望期待的,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所致力的方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六:数学天才: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GottfriendWilhelmLeibniz,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着名学者的着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着作,并对他们的着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着作。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二、始创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了。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着。以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立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因此,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大体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莱布尼兹在1684年10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学史上被认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与系统是牛顿所不及的。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如,引入dx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nx表示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1713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

三、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矗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方程组进行研究,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此外,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四、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莱布尼兹的物理学成就也是非凡的。他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提出了具体运动原理和象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论多么渺小,他将带着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物体的部分一起运动。他还对笛卡儿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型,并在《教师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面的显着错误的简短证明”,提出了运动的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度量单位,并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他又充分地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他也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见,空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象时间和运动的区别一样,可是这些东西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在光学方面,莱布尼兹也有所建树,他利用微积分中的求极值方法,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并尝试用求极值的方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可以说莱布尼兹的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氏几何的公理系统的目标前进的。

五、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向耶酥会来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包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等,并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出版。他认为中西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论中,莱布尼兹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缜密和理的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了。”在这里,莱布尼兹不仅显示出了不带“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虚心好学神,而且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极力推动这种交流向纵深发展,是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步。

莱布尼兹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虚心好学、对中国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欧洲中心论”偏见的神尤为难能可贵,值得后世永远敬仰、效仿。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