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作文 > 作文 >

描写无锡名人的作文

时间: 2015-10-14
篇一:无锡名人——阿炳 他,从小热音乐,但遭遇不幸,悲叹一生;他,是一位穷苦而又伟大的民间艺人;他把自己的心声化作音符融入《二泉映月》之中;他就是我们无锡的象征人物——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艺术家,江苏无锡人。幼年随父亲学习音乐,能演奏多种民间乐器。中年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就是在如此疾苦的生活中,他依然坚持创作,写下了《听松》、《龙船》等著名乐曲。是啊,虽然阿炳的一生充满艰辛与苦难,但这并没有泯灭他对音乐的热,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所以他一直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二泉映月》这首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二胡曲就是他奋斗的最好象征。这首二胡曲把阿炳心中的叹息,哭泣,激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听,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叹息,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盲艺人戴着墨镜,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发出凄凉哀怨的袅袅之音……在听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强烈而又激愤。最后,琴声舒缓而又起伏,自然流露出阿炳对音乐的,对家乡的,对生活的! 阿炳的作曲中融入了他的所有情感:有悲,有恨,有。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他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可见,《二泉映月》带给人们的震撼之大,阿炳的成就之辉煌! 阿炳不仅是一的令人折服的音乐天才,他,还是一个嫉恶如仇,充满正气的人。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的下撤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阿炳,你真是我们无锡的骄傲。我为有你这样一个热音乐,热生活,一身正气的人而感到无比自豪。

篇二:徐悲鸿——无锡人的骄傲 徐悲鸿是我们无锡的一位著名画家。他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宜兴县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他原名寿康,后来改名为悲鸿。父亲徐大章是一位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 徐悲鸿9岁从父学画,每天晚上临摹晚清名家吴有如的画作,并学习调色,设色。13岁便和父亲卖画为生,接济家用。徐悲鸿17岁时,独自到商业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后来他考入了震旦大学。一些绘画名人对他给予赞美和指点,使徐悲鸿的画技有了不少长进。 旅欧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他参观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及卢浮宫美术馆。徐悲鸿刻苦钻研学画,并考入巴黎美术学院,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他每日乐此不彼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还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动物,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8年了,徐悲鸿就这样坚持了下来。他的绘画水平已达到了可与欧洲同期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生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玉清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借古寓今,观者从中能感受到画家热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一幅----《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我十分敬佩徐悲鸿,在白色恐怖下,他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神,为革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作为幸福的下一代,更应该学习他意志坚强,坚持不懈的求学神,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篇三:无锡名人徐霞客 无锡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历史文化悠久。在无锡母亲的怀抱里当然也孕育出了一批批有作为的人,他们为祖国做奉献,用自己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给下一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是无锡人的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无锡名人数不胜数,有阿炳,徐悲鸿,刘天华,邹娅等,他们都是给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其中我最欣赏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江苏江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盛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盛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更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徐霞客,是我们无锡文化的优秀代表。徐霞客神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热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无锡名人有许多,做出的贡献也有许多,虽然各有千秋,但他们的神却是一样的,他们都在为无锡做奉献,都是在为祖国做奉献。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