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二:《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去年5月,我开始拜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作者的睿智、幽默与独特见解,在全书中随处可见。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课堂有效教学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全书共分十个部分:第一讲教学的有效一性一第二讲教学的生成一性一第三讲三维目标第四讲教学情境第五讲教学关系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一性一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由于工作的繁琐以及同时还参与了其他的相关学习培训和读书活动,所以目前该书仍处在细致学习过程中。我所细看过的,只是其中的两个部分,但全书的大致内容还是透过目录有针对一性一地、初略的过了一遍。其中对我感触最大的是第五讲《教学关系之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一性一,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一性一的、动一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一性一化和创造一性一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一性一的彰显和创造一性一的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话的这些特征和要求都决定了对话具有“开放一性一”的特征。目前许多时候,老师们单纯地为了对话而对话的“伪对话”发生在课堂上,要么毫无效果;要么形式上一精一彩了,但效果不甚理想。拜读此书之后,才发现了真正提高教学有效一性一的法门。 整书折射一出新课程的理念,与当前的“轻负高效”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有效教学”进行了更为清新的界定,从教与学的角度分别阐述。 从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需要处理好许多关系。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三维目标的处理,创设教学情境,处理教与学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书中较多的提到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观点,比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不仅只是关注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教学的境界。 书中还反复提到著名教育专家江山野的一些观点,如教师的向师一性一这一本质属一性一让我们重新看清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作为教师要引导运用好学生与生俱来的这一属一性一,而不要忽略学生的真正发展需求。本书还列举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过程的形式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曾经也有类似的游离,或者是其他一些问题的存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可能去解决问题。一本好书,看一次不够。分程度的多次阅读,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日后,我仍将继续将此书真正地读下去,并将其中之一精一华,辩证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三:《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近日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 学习的过程,这是对‘对话’的一个基本定位。” 对照余文森教授对于“对话”的界定,许多时候我们数学课堂上的对话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话,而是一种“伪对话”,可以称之为“训话”或者“诱导谈话”甚至是“审问”,因此也很难称之为“对话”。而期待它带来数学教学的良好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原则。而在实际教学中,对话的开展却常常违背对话的最基本的原则——平等,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对话双方关于对话的话题所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等。学生也许对今天所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过预习,但其阅历和所掌握的资料的欠缺使他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反,我们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方式轻易地获得比学生多几倍的资料。因此,当我们和学生共同开始一次课堂对话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不平等显而易见。我们在明显占优心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很难与学生开展真正平等的对话,教师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显得很强势,拥有强势话语权。因此又造成了对话过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们会在一些看来平等的对话的形式的掩盖之下,见缝插针地进行“训话”,以显示自己的博学、权威、所掌握的资料的之丰富之充实;我们会一精一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然后抖开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在学生的赞叹声、新奇而饱含敬佩的目光中体会到所谓的“满足”和“成就”。这样的过程,我们能称之为“对话”吗? 反思中,都渗透着一种“备课意识”。正像有人说的:教学对话的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人一性一化,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一精一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一精一神平等与沟通。而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一精一神世界。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余文森教授强调了它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一性一,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个开放一性一的、动一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在各自作出个一性一化和创造一性一的理解后,通过对话,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和解和默契。 而面对教学预设的封闭一性一与对话开放一性一之间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决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一性一;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综合以上两点,处理教学预设和对话的开放一性一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次要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要意识到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感到局限,不是因为预设太多,恰恰是因为预设不够,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境。只有在教学中注意这两点,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对话在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地开展,最终达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对话的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