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名人作文
1
我家乡的名人——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烈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寺就是我们家乡的名人白居易所写的《离离原上草》,虽然白居易诗写的好,但是他在成名的路上历经磨难。 在他28岁去京城把他的第一首诗《离离原上草》给了有名的文学家顾况,顾况一听“白居易”这个名字,就对他说:“现在,在京城不好呆下去了。”
但是当他看到白居易写的这首诗时,大惊失色说:“你一定可以好好的在京城呆下去的。” 白居易每次写诗,反复修改,再拿给一些不识字的妇女听,如果她们不懂,白居易又拿回去修改,读给她们听,直到她们听明白为止。 白居易是唐代写诗最多诗人之一,我最喜欢他写的《卖炭翁》,他把人物描写的很仔细,把卖炭翁的悲惨和宦官的仗势欺人,都细致的汇成一篇文章,让人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我佩服白居易。不但因为他的文采,他的勤奋让我也值得学习。
2
我家乡的名人胡乔木我的家乡盐城是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块神奇的土地出现了许多名人,名人如:外交部长乔冠华、现代作家曹文轩……而我最敬佩的一位是优秀革命战士胡乔木。
1912年6月1日,胡乔木出生在盐城区张本村。他自幼喜欢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第八中学(即今扬州中学)。18岁考入清华大学。19岁参加革命,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3岁成为上海左翼文化运动和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人之一。1937年7月,胡乔木到达延安,1941年2月起,他开始担任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一直到1966年6月,长达25年。
胡乔木文思敏捷,下笔快,在毛主席身边做秘书时,写下了许多社论、评论和新闻,用笔杆子有力地配合枪杆子,毛主席夸奖说:“靠乔木有饭吃。”胡乔木被誉为“党内第一支笔”,他撰写了许多文献,像十一届全运动会的工作报告,叶剑英同志国庆三十周年的讲话等,这些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都是他在中央领导下起草修改完成的。
胡乔木出于高度的责任心,对编辑领导人文集的工作兢兢业业。一部文稿或书稿送到他那里,他都不停地思考,大到篇目的选择,重要理论观点的提法,小到一个史实的考证,甚至连一个小标点的用法,一想到有什么问题,就随时告诉文献研究室。有一年他在上海休养,一个电话就打了两个多小时,对《刘少奇选集》的注释送审稿提出了几十条意见。
胡爷爷不仅是我们的骄傲,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3
我家乡的名人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捏泥人的老人,他就是——张爷爷。
他一身陈旧的中山装,一顶老式的鸭舌帽,一张黝黑而又饱经风霜的脸。
张爷爷经常坐在村子里的大柳树下,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大木箱子,上面摆着各色各样的泥人,什么“孙悟空”“机器猫”“樱桃小丸子”……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一天中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张爷爷的摊前,只见张爷爷正望着刚完成的“小画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我看着这只“画眉”:它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珑的面孔上,有一张纤长的嘴。眼睛虽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却觉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韵。
在我观看“画眉”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一个“猪八戒”的半成品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只见张爷爷一手举着“猪八戒”,一手托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一会儿,张爷爷拿出一些红色的泥,左揉右捏,就变成了一瓣“西瓜”,他又从箱子里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给“西瓜”装上了西瓜子,你别说,简直像极了。接着老人把精心设计的一瓣“西瓜”放在了“猪八戒”的手里,哈,“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完成了,你瞧“猪八戒”那贪婪的馋样儿表现的淋沥尽致。围观的人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宝剑锋从墨砺出,梅华香从苦寒来”,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泥人背身后的故事呢?
4
我家乡的名人——冯子材历史不会忘记,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命彭帅领军入朝抗美,以小米加步枪式的武器对阵用飞机坦克大炮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一举打出国威,从而标志着百年积弱的中国重新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可见,我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战而胜之的勇气。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王朝,面对敌人的步步逼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不为前敌所吓倒,以已之长,击敌之短,最终在镇南关——谅山的中法战争取得大胜。他就是我们迹象的名人——冯子材。
清光绪年间,法军悍然挑起中法战争,当时驻军战败逃入关内,溃不成军。年近七十的冯子材临危受命,被推举为前线主帅。
上战场之前,他嘱咐家人:如果军有不利,要带着家眷,奉香火驰归江南祖籍,用不做亡国奴!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带在身边,如果战死沙场,儿子就料理后事。
冯子材指挥部队,英勇抵抗,亲自率领大刀队奋勇冲杀,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使敌人无法施展威力,加上友军抄敌后路,百姓也前来支援,终于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沉重地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中国近代反侵战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做为一个钦州人,我为自己的家乡出了一个名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的精神将永驻我们钦州人的心中。
5
说说我家乡的名人说到我家乡的名人,有一个人就一定要说到,那就是张大伯,他可是我们南京数一数二的种植大户呢?说到他的名字,没几个南京人是不知道的!
张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一个平头,经常戴一顶皮帽子,穿一件很旧的夹克衫,显得又瘦又高。但他种起田来一点也不吃力。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浇水……干的十分辛苦,但他没有放弃。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八十几亩田了。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正是天然之别。
张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十分聪明。张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简单”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买的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
就这样,慢慢地,他成了首屈一指的种植大户,成了我们家乡的名人。很多人都会去向他讨教,他也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他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呢!
6
我家乡的名人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出了名的二胡高手——吴广玉爷爷,提起这个名字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拉二胡的技术可谓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特别是他拉的那首《二泉映月》在省里的比赛中都获得了一等奖。
上一个星期,我有幸走进了吴爷爷创办的音乐班里,让我零距离地接触了这位二胡高手的精彩表演,他创办的音乐班的面积虽不大,但是里面大大小小的学员可不少,音乐班里都坐满了人,只见吴爷爷忙前忙后,每个学员他都亲自指导,学员们也都非常喜欢他,在这一次音乐课中吴爷爷特地为我们大家演奏了一首他最拿手的《二泉映月》,只见吴爷爷闭着眼睛,歪着脑袋,左手按住琴弦,右手拉起弓,还真有点儿大师的风范。动人的旋律从他的手中流淌出来,他的手指不停地滑动着,我仿佛看到了阿炳正在坐在二泉边,静静地拉着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下来,那二胡声委婉连绵,抑扬顿挫,我仿佛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他全身都陶醉在音乐中,听着吴爷爷的这首《二泉映月》真是一种享受,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啊!
吴爷爷的家庭比较清贫,吴爷爷年轻的时候,受过文化大革命的催残,被下放到青海农场改造,就在他最艰苦的岁月里,他也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追求与坚持,正是吴爷爷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辛勤付出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吴爷爷不仅二胡拉得好,他还乐于助人,只要一有人家办喜事,他都会去拉几首二胡曲助兴,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氛,而且在他的音乐班里有家庭困难的学员他都会免费教他们二胡。
吴爷爷今年八十几岁了,但是他展现给人们的都是积极快乐的一面。现在他已培养出一大批的二胡高手了。吴爷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7
我家乡的名人还记得,在几年前有一个身影从我正前方的电视上掠过。他看上去满面春风、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国际著名设计师身上的那种傲气,却以过人的智慧撑起了世界建筑史上灿烂的旗帜,以灵巧的双手设计出了令世人啧啧赞叹的作品……他就是我的家乡美丽的苏州的名人——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爷爷。
他设计出了许多很有名的中外作品,苏州博物馆就是他为自己家乡设计的作品,2002年—2006年期间设计了结合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得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本的诠释。不仅是古色古香,而且设计的理念与苏州的特色韵味相吻合,满足了苏州人民大众化的要求。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还能如此细致的刻画出作品,我实在是佩服不已。
毫无疑问,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旁的卢浮宫扩建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建于十二世纪,后又经它的设计而重建。仍不失古典的高雅和优美。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它正门的玻璃金字塔就是贝聿铭爷爷设计的。
美国国家美术馆、北京香山饭店等都是他主持的重要项目,多国都有他的设计作品,被人们称为“现代派设计大师”、“建筑设计界的奇才”,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贝聿铭爷爷。
8
我家乡的名人我家乡的名人有许多:有做慈善事业的陈光标、体育名人葛菲、著名作家叶兆言、歌唱家毛阿敏……其中我最喜欢做慈善事业的陈光标。
十岁时,陈光标听说邻居家孩子没有钱交一元八角的书本费,就去学校帮他交了。老师知道后,就夸陈光标为邻居孩子交学费有爱心。我心想:这一切缘自他的善心,财富就像水,如果自己有一杯水,自己可以独自享用;如果自己有一桶水,自己可以存放在家里;但如果自己有一条河,自己就要学会分享。慈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捐款行为,而是以道德和爱心为基础,源自社会需要而发自内心的捐赠。同时慈善也是一种分配机制,能够有效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我相信行善不亏论。
陈光标不仅小时候乐于助人,他长大后更加热衷于做慈善事业。
长大后,他资助过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2001年他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了近千万元用于消防公益宣传;2003年非典期间,他向江苏省医疗机构捐赠了八百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两百万元现金;2004年东南亚发生海啸,陈光标向海啸灾区捐出了三百万元;2013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陈光标在武汉开董事会,他立即把董事全改为了抗震救灾部署会。随后陈光标从江苏、安徽等地的总公司、分公司紧急调度六十台大型救援设备,其中包括吊车,推土机、挖土机等大型机械。另外他把所带的钱发给每个灾民。
这就是做慈善事业的家乡名人——陈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