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梦老照片
时间: 2017-03-12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渐渐凋零(西点军校军歌)
一
爸爸的书房。闪烁的电脑桌面上,两张家族老照片映入眼帘,它们黑白的色调,泛黄的底边,透过幽蓝的荧光,叙述着我们家族的过往......
老照片拍摄于整整70年前,那时抗战硝烟刚刚散尽。在一张老照片里,一间矮屋前,大爷爷一身戎装正襟危坐,气宇轩昂,年幼的大伯伯汪忠镐与两个妹妹分立两侧;另一张是8人的“全家福”,一簇怒放的花树前,大爷爷兄弟三人身着中山装挺一立后排,三个孩子站在前排,位于中间的大一奶一一奶一身着旗袍,怀里还 没断一奶一的孩子正在酣睡,一切都显得恬静安然,照片题头大爷爷亲书的一排繁体字格外醒目--“我们在抗战中流血流汗 在胜利中欢天喜地 三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摄于闽北渭南”。
家族的过往像一个浓雾中的森林,让我找不到方向。幸好有爸爸这个“讲述人”,他的一番娓娓道来,让我知道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大爷爷兄弟八个,属于家族“德”字辈,每人名字最后一字都用“田”或者“土”作为偏旁构成,曾祖辈这样取名,就是期望儿子们注重品德同时,又能过上多田多地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多田多土的“一温一饱梦”难以实现,大爷爷去一家德国诊所当学徒补贴家用。1937年夏天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了中国,杭州也濒临沦陷。血气方刚的大爷爷不愿做亡国一奴一,带领两个弟弟毅然参加了当时的中国军队,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作为一名军医,大爷爷夜以继日地救治战争中受伤的战士和百姓,八年间,兄弟三人怀揣国家民族的“救亡梦”,辗转各个战场,历经生死考验,最后终于在1945年8月的闽北山区,听到了抗战胜利的隆隆钟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欣喜激动之余,已经是少校军医的大爷爷与上尉军医的二爷爷一合计,一家人就去照相馆拍照留念,于是就有了爸爸电脑中的那两张老照片。
老照片故事并没完结,续篇更为一精一彩,主角则是我的大伯伯---照片中那个8岁男孩汪忠镐。大伯伯出生在抗战爆发当年,他的襁褓岁月以及童年是在跟随大爷爷辗转抗战的征一途中度过的,好几次他差点命丧于战乱之中,小学阶段更是前后上了8所各地的小学。饱经历难的大伯伯后来一直发奋学一习一,五十年代考上了上海医学院。多年后大伯伯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非凡成就,蜚声中国医学界,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学者,最终名至实归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医学院士。
二
宾馆的客房。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70多岁的大伯伯汪忠镐,他满头白发、一精一神矍铄,十分和蔼。作为一个“小记者”,我十分好奇地询问大伯伯以前有什么梦想、为何能取得这么高的学术成就。
大伯伯朗声大笑,沉吟片刻后说: “我的童年处在战争年代,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活下来,心里只有‘生存梦’。后来解放了和平了,但国家很穷困,科学水平也很低,我知道一个国家贫弱就要挨打、就要被人欺负,所以我当时怀抱的是‘强国梦’,想努力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正有了这个梦,取得好的成就也就不难了。”
大伯伯认真地说:“你爷爷们的名字是‘德’字辈,你爸爸与我这辈都是‘忠’字辈。我理解‘忠’的含义,除了要求做人忠厚忠实外,更要忠实自己的国家、忠诚自己的事业。我很欣慰自己无愧于这个‘忠’字。”
最后大伯伯反客为主,慈一爱一地问我:“那么小诺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久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难题,我一直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我努力学一习一音乐,梦想长大后作为一个音乐人用声音打动他人;我也用五彩颜料填满画布,渴望以后作为画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色彩;我也努力写作,期待像爸爸一样作为一个记者用文字记录社会...... 我觉得我的梦想有着各种可能一性一,就像旷野里的花朵,自一由怒放,多姿多彩。
听完我的叙述,大伯伯宽容地笑了:“你的爷爷们完成了‘救亡梦’,我们这代实现了‘强国梦’,有了这些梦想的实现,国家自一由了、强大了,才可能有你这代人色彩斑斓的梦想。不要紧,你的梦是没有方程式的,可以充满各种变数。”
三
爸爸的书房。夜深了,电脑中播放着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仪式,画面中有一车车满头白发的抗战老兵,胸口满满佩戴着胸章,车辆缓缓驶过天一安一门,湛蓝的空中战鹰呼啸而过……
书房窗外,一轮明月穿梭云中, 伴随着啾啾的秋虫声,楼下的桂花树暗香浮动, 芬芳弥漫了整个房间,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安宁……
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701班 汪诺
指导老师:王卫芳
上一篇:祭奠虎胆英雄 下一篇:善良一直延续 ——《穷人》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