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乐章
时间: 2017-03-12
灵魂飘荡到昔日的战场,烈士们的怒吼,谱写成了那震撼天地的红色乐章。
——题记
前奏
“起来,不愿做一奴一隶的人们……”
踏上那一直延伸到山顶的曲折小路,《义勇军进行曲》猛然在耳边响起。踩着水泥筑成的石阶,才刚走到半山腰,便已气喘吁吁,两一腿发软。现在离纪念碑还 有好一段距离呢。坐在道旁冰凉的长椅上。风拂过树叶,穿过林间,发出好听的沙沙声。仔细倾听不知从哪传出的山泉的哗啦声,思绪,随着那奔跑的水流跳跃着,翻滚着,不知去了何处……
1933年9月,那是个紧张的秋天。寒风带来了前线屡战屡败的消息,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抹不去的愁容,眉眼间是浓浓的哀伤,似那秋叶落地一般的忧愁悄然弥漫开来。1934年10月10日,一个北风萧瑟,星月无光的晚上,中一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共8.6万名勇士,从瑞金出发,去往了通向湘西的路。前方有什么?壮士们对此一无所知,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黑纱。在这寂静的夜晚,他们看不见前方的艰难险阻。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明白:要前进!要胜利!这个信念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位革命烈士的心里,饶是再大的风雨,也无法将它撼动。
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此拉开与序幕。
高一潮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激昂的歌声不断地在我脑海中回荡。抬头,扬手。看着金色的一陽一光穿过指缝,洒下一束耀眼的光耀。微微眯了眯眼睛,站起身,拍掉裤子上不知何时掉落下来的一片树叶,继续向山顶进发。不一会儿,那张石椅就消失在了小路拐角处。
不知为何,这一回,竟走得出奇地快,只是一晃神,便到了山顶。脚下被青石砖铺成的路面,笔直地向前延伸,像革命英雄笔直地脊梁,一直伸展到一块高大庄重的黑青色石碑下——那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么?
一瞬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没有一丝犹豫,大跨步走上前去,视线在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上凝住了。一个字一个字细细的看过,有些失神地抚上石碑。黑青色的石板,干干净净,光滑如水,却没有一分一毫的一温一暖。这些,都是当年死去的英雄啊!这些,都是如歌所唱的,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英雄啊!通过岁月,我看到了石碑上,粘染的斑斑血迹。
二万五千里路,三百六十八天,我们的英雄们爬过了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他们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打过游击战。他们也亲眼看见队友们倒在敌人的槍炮中,用鲜血铺出了那条革命之路,用灵魂指引大部队前进。
在无数场战役中,他们举着槍,怒吼着,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脸上沾染的,不知是谁的鲜血。子弹和刺刀可以击溃他们的身一体,却击不溃他们的信念,去不溃那些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灵魂深处的东西:
要前进!要前进!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和国的骄傲。
只是在这份骄傲中,又有多少悲凉?
指腹轻轻的抚一摸一着石碑上凹凸不平的名字。猛然想起了《红岩》里说的渣滓洞。那个如同地狱般的小屋子,里面曾经关押了多少革命勇士?曾有多少的战士在那儿受尽折磨,却咬紧牙关,誓死不说出一党一的秘密?岁月模糊了痕迹,像风化生锈的铁器,已经看不清原来的样子,谁也说不清。
那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最后的危急关头,黄继光没有迟疑,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槍口,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了一条通路;年幼的一团一员刘一胡一兰,至死不愿屈服于敌人的一一婬一一威下,15岁的年轻生命,本该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就这样消逝在鬼子残忍的铡刀下;狼牙山的五名壮士啊,拼尽自己的全力掩护战友和乡亲们离开后,折断了槍一支,就那么毅然决然的跳下了深深的,不可回头的山崖……
那个年代的故事,是热血的,也是哀愁的:大概是如同冬天时瑟瑟的北风般凄凉而刺骨吧?刻在骨子里的,不可磨灭的深深的屈辱。
在这条长长的红色的路上,还 有多少起这样令人悲伤的事呢?
手指离开石碑,垂在身侧,微微握拳。
想不起来了,也不愿想起。
尾声
“冒着敌人得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国歌的声音慢慢地淡了下去,不知消失在了何处。
视线离开石碑上一个个烈士的名字,逐渐向下移——石碑前,是几束白菊。盈白色的花一瓣像革命烈士的魂魄,永远无法被鲜血与利益污染。深埋其中的花一心里,潜藏的是一份怎样的崇高的敬意。花一瓣看上去有些日子了,已经有点打奄,似乎在暗示着那场战役早已结束。
是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延续8年,终于拉上了帷幕。
听上去很轻松,可有多少人真正清楚这场胜利的代价?
爬山只是一时兴起,也没带什么东西。顺手从石砖的石缝里掐了几朵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放在石碑前,献给这些没来得及看见胜利的英雄们。细碎花一瓣围着的指甲盖大小的花一心,像国旗上星星的颜色——一温一暖的,漂亮的黄色。
嘴角轻轻的扬起,虔诚的话语掩埋在内心:感谢革命,才有了现在的美好与和平。
我又呆呆地站了半分钟,然后郑重的朝石碑深深地鞠了一躬,悄然离开,踏碎一地一陽一光。
——题记
前奏
“起来,不愿做一奴一隶的人们……”
踏上那一直延伸到山顶的曲折小路,《义勇军进行曲》猛然在耳边响起。踩着水泥筑成的石阶,才刚走到半山腰,便已气喘吁吁,两一腿发软。现在离纪念碑还 有好一段距离呢。坐在道旁冰凉的长椅上。风拂过树叶,穿过林间,发出好听的沙沙声。仔细倾听不知从哪传出的山泉的哗啦声,思绪,随着那奔跑的水流跳跃着,翻滚着,不知去了何处……
1933年9月,那是个紧张的秋天。寒风带来了前线屡战屡败的消息,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抹不去的愁容,眉眼间是浓浓的哀伤,似那秋叶落地一般的忧愁悄然弥漫开来。1934年10月10日,一个北风萧瑟,星月无光的晚上,中一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共8.6万名勇士,从瑞金出发,去往了通向湘西的路。前方有什么?壮士们对此一无所知,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黑纱。在这寂静的夜晚,他们看不见前方的艰难险阻。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明白:要前进!要胜利!这个信念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位革命烈士的心里,饶是再大的风雨,也无法将它撼动。
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此拉开与序幕。
高一潮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
激昂的歌声不断地在我脑海中回荡。抬头,扬手。看着金色的一陽一光穿过指缝,洒下一束耀眼的光耀。微微眯了眯眼睛,站起身,拍掉裤子上不知何时掉落下来的一片树叶,继续向山顶进发。不一会儿,那张石椅就消失在了小路拐角处。
不知为何,这一回,竟走得出奇地快,只是一晃神,便到了山顶。脚下被青石砖铺成的路面,笔直地向前延伸,像革命英雄笔直地脊梁,一直伸展到一块高大庄重的黑青色石碑下——那便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么?
一瞬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没有一丝犹豫,大跨步走上前去,视线在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上凝住了。一个字一个字细细的看过,有些失神地抚上石碑。黑青色的石板,干干净净,光滑如水,却没有一分一毫的一温一暖。这些,都是当年死去的英雄啊!这些,都是如歌所唱的,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英雄啊!通过岁月,我看到了石碑上,粘染的斑斑血迹。
二万五千里路,三百六十八天,我们的英雄们爬过了18条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他们爬过雪山,走过草地,打过游击战。他们也亲眼看见队友们倒在敌人的槍炮中,用鲜血铺出了那条革命之路,用灵魂指引大部队前进。
在无数场战役中,他们举着槍,怒吼着,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脸上沾染的,不知是谁的鲜血。子弹和刺刀可以击溃他们的身一体,却击不溃他们的信念,去不溃那些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灵魂深处的东西:
要前进!要前进!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和国的骄傲。
只是在这份骄傲中,又有多少悲凉?
指腹轻轻的抚一摸一着石碑上凹凸不平的名字。猛然想起了《红岩》里说的渣滓洞。那个如同地狱般的小屋子,里面曾经关押了多少革命勇士?曾有多少的战士在那儿受尽折磨,却咬紧牙关,誓死不说出一党一的秘密?岁月模糊了痕迹,像风化生锈的铁器,已经看不清原来的样子,谁也说不清。
那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在最后的危急关头,黄继光没有迟疑,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槍口,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了一条通路;年幼的一团一员刘一胡一兰,至死不愿屈服于敌人的一一婬一一威下,15岁的年轻生命,本该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就这样消逝在鬼子残忍的铡刀下;狼牙山的五名壮士啊,拼尽自己的全力掩护战友和乡亲们离开后,折断了槍一支,就那么毅然决然的跳下了深深的,不可回头的山崖……
那个年代的故事,是热血的,也是哀愁的:大概是如同冬天时瑟瑟的北风般凄凉而刺骨吧?刻在骨子里的,不可磨灭的深深的屈辱。
在这条长长的红色的路上,还 有多少起这样令人悲伤的事呢?
手指离开石碑,垂在身侧,微微握拳。
想不起来了,也不愿想起。
尾声
“冒着敌人得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国歌的声音慢慢地淡了下去,不知消失在了何处。
视线离开石碑上一个个烈士的名字,逐渐向下移——石碑前,是几束白菊。盈白色的花一瓣像革命烈士的魂魄,永远无法被鲜血与利益污染。深埋其中的花一心里,潜藏的是一份怎样的崇高的敬意。花一瓣看上去有些日子了,已经有点打奄,似乎在暗示着那场战役早已结束。
是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延续8年,终于拉上了帷幕。
听上去很轻松,可有多少人真正清楚这场胜利的代价?
爬山只是一时兴起,也没带什么东西。顺手从石砖的石缝里掐了几朵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放在石碑前,献给这些没来得及看见胜利的英雄们。细碎花一瓣围着的指甲盖大小的花一心,像国旗上星星的颜色——一温一暖的,漂亮的黄色。
嘴角轻轻的扬起,虔诚的话语掩埋在内心:感谢革命,才有了现在的美好与和平。
我又呆呆地站了半分钟,然后郑重的朝石碑深深地鞠了一躬,悄然离开,踏碎一地一陽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