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印象
时间: 2017-03-12
刚放暑假,家里人问我想去哪玩,我随口一答,厦门。
于是就这么来了。
出发前查了不少资料,最后敲定去早就梦寐已久的地儿——厦门的第三大岛——鼓一浪一屿。有句话说,“在鼓一浪一屿,时间是用来一浪一费的。”因此,我们选择了不报一团一。
下了高铁,乘着轮渡穿过鹭一江一,到达鼓一浪一屿。
上岛后,映入眼帘的并非山清水秀,而是成堆扎眼的游客。
只看见一拨又一拨的队伍跟从着自己归属的导游走着,戴着帽子的青年皮肤晒得黝一黑,四处兜着散客询问是否需要导游。放眼望去,鹭一江一边是纵横一交一错的自一拍杆和一片片“到此一游”式的笑容。虽然岛上除了几十辆的电力观光车之外没有任何机动车,但是仍旧让人感觉挤得胸闷。
只好安慰自己,这时中伏正值旅游旺季,人多也正常。
鼓一浪一屿的路四通八达,我们兜兜转转走到了鼓一浪一屿最繁华的商业区。此时已经夜幕低垂,但街上依旧门庭若市,放眼望去只见一片黑压压的脑袋和使人恍惚的灯火辉煌。各种店铺的灯光招牌散发出迷幻的光彩,叫卖拉客声此起彼伏。特色台湾小吃街散发的阵阵香气错杂一交一融,夹一着油和烟,像一阵阵猛烈的糖衣炮弹,疯狂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神经。
一片纸醉金迷中,似乎没有人注意地上堆积着的食品垃圾,只看见零星的清洁工不知疲惫地穿梭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我看见他们双颊上的汗水,凝聚,滴落,折射一出一派灯红酒绿。
双目有些发眩。不敢相信眼前这商业化如此严重之地,竟然就是被人称作“世外桃源”的鼓一浪一屿。有人说这片商业区很像台湾的夜市,我觉得,只有去过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它们的区别。虽然都有着浓浓的闽南口音,但鼓一浪一屿的人情味却被客流冲淡了很多。
夜深了,我们穿过最拥挤的小吃街,走进一家海鲜餐馆。满屋子的菜香酒香,人声鼎沸。觥筹一交一错间,穿着细跟皮鞋的阿姨片刻不停地招呼着客人;和我一般年纪的少年正沉默着送菜,双眸黯淡呆滞。
透过海鲜佳肴蒸腾散开的水汽,我竟嗅不出一丝生气。
酒足饭饱后离开,大人们依旧谈笑风生着。我低头无言……
厦门流传着一句俗语,“不到日光岩,不算来厦门”。第二天下午,我们来来到为人称道的鼓一浪一屿的最高一峰——日光岩,一探究竟。
日光岩别名“晃岩”,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形成。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为了纪念这位伟人,景区门口造了一个高度与郑成功身高相同的小石门,称为“成功之门”。
日光岩是自然资源,周围也不过修了几个台阶栏杆和一扇石门,门票收费却高得吓人。
我们由“成功之门”进入,登上长长的石阶之后,整个鼓一浪一屿和海岸线就尽收眼底。通向最顶端的楼梯早已被水泄不通,大家都争着挤向只能容纳十几人的最高点。 清冽的海风吹过一片相机和自一拍杆, 可真正在意风景的人似乎很少……
走马观花地参观完主要景点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商业街。相比晚上,各式纪念品店在一陽一光下似乎装潢显得更加鲜艳,更能挑一拨人的神经了。商店里各式明信片、挂件、馅饼,让人目不暇接,有些店甚至不标商品价格,在结账时才会给你一串让你膛目结舌的数字。但在这种氛围下,大家只顾疯狂地购买,不会去猜想卖家从中到底可以获得多少惊人的利润。每个人的欲一望在琳琅满目中发酵得不可收拾,同时也迷失了旅行的意义……
我发现,那些所谓“特产”和“纪念品”,几乎都不在厦门生产。就连最知名的“黄胜记”,产地竟然是厦门旁边的龙海市……可为何大家仍乐此不疲地购买着这些不是特产的“特产”呢?
看见手中的明信片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鼓一浪一屿不是用文章和图片能够说清楚,看明白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品味透彻的。鼓一浪一屿是一个值得住下来,慢慢地细细品味的地方。”念着这段话,心中一阵难过陡然而生。
鼓一浪一屿曾以其婀娜多姿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风景名胜区,现在却变成摧一残成这般摸样。若说曾经的鼓一浪一屿是本历史书,那么现在恐怕只是商家们的摇钱树。我嗅到的全是铜臭味,谈何“细细品味”?极度商业化,却还 要被强行赋予各种意义和背景。虽然美景还 未被完全湮没,但已经让人迷失旅行的意义……
这次旅行虽与想象中大相径庭,但也让我学会思考。我本可以用华丽辞藻去描写那个资料中的“灵魂净土”,忽视那些不入眼的东西,但是我要选择写我真正想写的、真实的东西。我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改变我写作的初衷,这就是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鼓一浪一屿。我只想还 原真实,不想强加给鼓一浪一屿任何“意义”。
这次旅行中我学到的是:知道做每一件事的意义;不因他人之言轻易改变自己;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勇于真实,敢于把“陈词滥调”踩在脚底。旅行如是,写作如是,做人亦如是。
于是就这么来了。
出发前查了不少资料,最后敲定去早就梦寐已久的地儿——厦门的第三大岛——鼓一浪一屿。有句话说,“在鼓一浪一屿,时间是用来一浪一费的。”因此,我们选择了不报一团一。
下了高铁,乘着轮渡穿过鹭一江一,到达鼓一浪一屿。
上岛后,映入眼帘的并非山清水秀,而是成堆扎眼的游客。
只看见一拨又一拨的队伍跟从着自己归属的导游走着,戴着帽子的青年皮肤晒得黝一黑,四处兜着散客询问是否需要导游。放眼望去,鹭一江一边是纵横一交一错的自一拍杆和一片片“到此一游”式的笑容。虽然岛上除了几十辆的电力观光车之外没有任何机动车,但是仍旧让人感觉挤得胸闷。
只好安慰自己,这时中伏正值旅游旺季,人多也正常。
鼓一浪一屿的路四通八达,我们兜兜转转走到了鼓一浪一屿最繁华的商业区。此时已经夜幕低垂,但街上依旧门庭若市,放眼望去只见一片黑压压的脑袋和使人恍惚的灯火辉煌。各种店铺的灯光招牌散发出迷幻的光彩,叫卖拉客声此起彼伏。特色台湾小吃街散发的阵阵香气错杂一交一融,夹一着油和烟,像一阵阵猛烈的糖衣炮弹,疯狂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神经。
一片纸醉金迷中,似乎没有人注意地上堆积着的食品垃圾,只看见零星的清洁工不知疲惫地穿梭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我看见他们双颊上的汗水,凝聚,滴落,折射一出一派灯红酒绿。
双目有些发眩。不敢相信眼前这商业化如此严重之地,竟然就是被人称作“世外桃源”的鼓一浪一屿。有人说这片商业区很像台湾的夜市,我觉得,只有去过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它们的区别。虽然都有着浓浓的闽南口音,但鼓一浪一屿的人情味却被客流冲淡了很多。
夜深了,我们穿过最拥挤的小吃街,走进一家海鲜餐馆。满屋子的菜香酒香,人声鼎沸。觥筹一交一错间,穿着细跟皮鞋的阿姨片刻不停地招呼着客人;和我一般年纪的少年正沉默着送菜,双眸黯淡呆滞。
透过海鲜佳肴蒸腾散开的水汽,我竟嗅不出一丝生气。
酒足饭饱后离开,大人们依旧谈笑风生着。我低头无言……
厦门流传着一句俗语,“不到日光岩,不算来厦门”。第二天下午,我们来来到为人称道的鼓一浪一屿的最高一峰——日光岩,一探究竟。
日光岩别名“晃岩”,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形成。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为了纪念这位伟人,景区门口造了一个高度与郑成功身高相同的小石门,称为“成功之门”。
日光岩是自然资源,周围也不过修了几个台阶栏杆和一扇石门,门票收费却高得吓人。
我们由“成功之门”进入,登上长长的石阶之后,整个鼓一浪一屿和海岸线就尽收眼底。通向最顶端的楼梯早已被水泄不通,大家都争着挤向只能容纳十几人的最高点。 清冽的海风吹过一片相机和自一拍杆, 可真正在意风景的人似乎很少……
走马观花地参观完主要景点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商业街。相比晚上,各式纪念品店在一陽一光下似乎装潢显得更加鲜艳,更能挑一拨人的神经了。商店里各式明信片、挂件、馅饼,让人目不暇接,有些店甚至不标商品价格,在结账时才会给你一串让你膛目结舌的数字。但在这种氛围下,大家只顾疯狂地购买,不会去猜想卖家从中到底可以获得多少惊人的利润。每个人的欲一望在琳琅满目中发酵得不可收拾,同时也迷失了旅行的意义……
我发现,那些所谓“特产”和“纪念品”,几乎都不在厦门生产。就连最知名的“黄胜记”,产地竟然是厦门旁边的龙海市……可为何大家仍乐此不疲地购买着这些不是特产的“特产”呢?
看见手中的明信片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鼓一浪一屿不是用文章和图片能够说清楚,看明白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品味透彻的。鼓一浪一屿是一个值得住下来,慢慢地细细品味的地方。”念着这段话,心中一阵难过陡然而生。
鼓一浪一屿曾以其婀娜多姿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风景名胜区,现在却变成摧一残成这般摸样。若说曾经的鼓一浪一屿是本历史书,那么现在恐怕只是商家们的摇钱树。我嗅到的全是铜臭味,谈何“细细品味”?极度商业化,却还 要被强行赋予各种意义和背景。虽然美景还 未被完全湮没,但已经让人迷失旅行的意义……
这次旅行虽与想象中大相径庭,但也让我学会思考。我本可以用华丽辞藻去描写那个资料中的“灵魂净土”,忽视那些不入眼的东西,但是我要选择写我真正想写的、真实的东西。我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改变我写作的初衷,这就是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鼓一浪一屿。我只想还 原真实,不想强加给鼓一浪一屿任何“意义”。
这次旅行中我学到的是:知道做每一件事的意义;不因他人之言轻易改变自己;独立思考,拒绝人云亦云;勇于真实,敢于把“陈词滥调”踩在脚底。旅行如是,写作如是,做人亦如是。
上一篇:心中有支蔚蓝的歌 下一篇:铭记历史,重走革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