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生同类的歇后语
促织不吃癫蛤蟆肉—都是一锹土上人
【注释】促织:蟋蟀,生活在潮一湿的地方。癫蛤蟆:蟾赊的通称,生活在泥一穴一或石下、草丛内。比喻都地位低下,命运相同。
【例句】(惠祥)
指着大骂:“贼一一婬一一妇,趁了你的心了罢了!你天生就是有时运的,爹一娘一房里的人,俺们是上灶的老婆来。巴巴使小厮坐名问上灶要茶,‘上灶的’是你叫的?你识我见的,‘促织不吃癫蛤蟆肉,都是一锹土上人’。(《金一瓶梅》)
父子两个比巴掌—一个样
【注释】比喻彼此在某一方面完全相同。
【例句】算了吧,馋猫眼前怎么剩得了鱼!你我是父子两个比巴掌,一个样噢!(丛正里《虎啸泉城》)
高粱地里一精一抬子—一道苗儿
【注释】一精一:用褛(播种用的T-具)
播种。抬子:开沟松土的农具。在高粱地里用粉子开沟褛播种,出来的小苗排成一溜。比喻是同一类人。
【例句】他对小梅说:“咱俩可是高粱地里横抬子,一道苗儿。两个傻蛋,往后受罢训回去,百吗也不懂,可怎么着?”(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黄鼠狼生融子—一色货
【注释】黄鼠狼:即黄助。指同一类人。
【例句】林彪向历史上的政变取经,是为了发动反革命政变;江青向历史上搞权术的学习,是为了篡一党一夺权。这足见江青同林彪是“黄鼠狼生a子,一色货”。黄杏熬北瓜—一色货
【注释】熬:粮食等加水放在锅里煮成糊状。北瓜:即南瓜,成熟时表皮呈黄褐色。黄杏与北瓜颜色相似,放在一起熬难以区分,故为“一色货”。指同一类货色。
【例句】这仁人是黄杏熬北瓜,一色货。(冯志《敌后武工队》)
鸡蛋炒楼瓜—一色货
【注释】楼瓜:南瓜。鸡蛋和楼瓜都是黄色,炒在一起分不清彼此。指一路货色臭味相投。
【例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看珍珍和芝芝整天在一起嘀嘀咕咕的,真是鸡蛋炒伶瓜,一色货。癫虾蟆莫要说田鸡—都是一条跳板上的人
【注释】讥讽两者是一路货色,彼此不分好坏。
【例句】据你自家说,那姓蔡的与你同缥共赌,显见得是瘫虾蟆莫要说田鸡—都是一条跳板上的人。(《冷眼观》)
柳条串王八—一类货
【注释】一根柳条串了许多王八。指同样的货色或同类的人。
【例句】和她一同走的还有两个日本一妓一女,也打扮得和她一模一样妖艳。人们说:“你们看,柳条串王八,一类货!”(李尧、李徽含《地道战》)
南瓜花炒鸡蛋—对色的货
【注释】对色:颜色相配。南瓜花和炒出来的鸡蛋都是黄色的,故为“对色的货”。指都是同类(常指坏人)。
【例句】你别看他道貌岸然的,其实也是见钱眼开,与前任一样,“南瓜花炒鸡蛋,对色的货”。切糕换粽子—一路货
【注释】切糕:原料和粽子一样,都是由糯米和枣做成,不同的是做成后用刀切开零售。货:原指货色,转指人(骂人的话)
。讥讽某些人是同一类型的坏人。
【例句】这种官儿我见的多了。不是和长官沾亲带故,从官太太裤腰带上拴过来混事的,便是家里有几个臭钱,买官纳爵的少爷秧子。切糕换粽子,全是一路货。(鲍昌《庚子风云》)
穷鬼打饿鬼—碰到一起了
【注释】比喻相同命运的人走到了一起。
【例句】云云一娘一从小没亲人,看到小一姨姨落到这步天地,越看越觉得心上牵肠挂肚的难过。心上想,为什么穷鬼打饿鬼,就碰到一起了?两人头顶头,说上一通,哭上一通。(刘江《太行风云》)
田埂上的豆子—一路
【注释】田埂:田间略高出地面的土埂。田埂上播散的豆子,在同一条线路上。指同一类的人。
【例句】据他说,他俩的家对门对户,只隔一块水田,过去上小学念书,天天是“田埂上的豆子—一路”。(《四川十人短篇小说选》)
同窑烧的缸瓦—一路货色
【注释】同一窑烧出来的缸瓦,成色、火候、色泽等都相同或相似,所以是“一路货色”。指是同一类的人做同一类事。
【例句】陈忠利敢于放刁使坏,实情是有戴子炳撑腰壮胆的。老鼠拉木楔,大头在后边。这两人是同窑烧的缸瓦,一路货色。(唐亢双、谢金雄《闹海记》)
乌龟不笑鳖—都在泥里歇
【注释】比喻彼此情况或遭遇相同。
【例句】胡玉音说:“你这个坏人,你是想吓我,吓我?”秦书田说:“不是吓你,我讲的是真话,铁板上钉钉子,一点都不假。”“不假?乌龟不笑鳌,都在泥里歇。都是一样落难,一样造孽。”(古华《芙蓉镇》)
乌鸦与麻雀—一个树林子的鸟
【注释】比喻两者意趣相投。
【例句】不打不相识,咱哥俩生来的缘分儿,乌鸦与麻雀,一个树林子的鸟了。(刘绍棠《水边人的哀乐故事》)
一个一毛一厕里的蛆—没有两样货
【注释】比喻同是坏人,不会有什么两样。
【例句】满屯的大眼睛里,忽然像对宋郁彬那样,也对林道静闪过一丝讥讽的笑容,“你说他好?记住,一个一毛一厕里的蛆,没有两样货!”(杨沫《青春之歌》)
云端里老鼠—天生的耗
【注释】云端:与“天生”相应。老鼠:与“耗”相应。耗:与“好”谐音。指天生的喜好。一说“耗”与“号”谐音。比喻同是生就的某一类人。
【例句】正说着,只见春梅拿着酒,小玉拿着方盒,径往李瓶儿那边去。金莲道:“贼小肉儿,不知怎的,听见干慈勾当儿,云端里老鼠,天生的耗。”分付:“快送了来,教他家丫头伺候去,你不要管他!我要使你哩。”(《金一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