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歇后语

您现在的位置: > 其他 > 歇后语 >

描写人行为放任自流的歇后语

时间: 2014-12-27

半夜梦见做皇帝—快活一时是一时

【注释】讥讽人只图一时痛快,不顾以后艰难处境。

【例句】“还难给你们?”闻长山奇怪地说,“他们是无底皮包,再装也不满。”(石宝树说:)

“他们眼瞅挨抓了,还混抓这么多钱干啥!真是半夜梦见做皇帝,快活一时是一时。”(罗丹《风雨的黎明》)

【也作】半夜起来当皇帝—痛快一时是一时闭眼跳河—听天由命

【注释】指任凭命运纵。

【例句】王院长快步进来,问宋凯:“周华状态如何?”“不好。”王院长欲去周华处,被宋凯拦住,“算了,院长,甭管了,这时候了,只有闭眼跳河听天由命了。”(王海鸽等《你没商量》)

闭着眼睛蹬河—凭天由命

【注释】膛水过河,却闭着眼睛不看河道。比喻任凭事态发展,放弃主观的努力。

【例句】不管咋样,我也是臭富农,富农臭。我就闭着眼睛蹬河—凭天由命吧。(刘亚舟《男婚女嫁》)

草里冬瓜-—由他草里长

【注释】形容放任成长,不加约束与管制。

【例句】你莫道穷小人家,仔仔女女,都像草里冬瓜—由他草里长么?也是一抛屎一抛尿,当过心哩。(艾芜《黄昏》)

池塘边洗藕—吃一节洗一节

【注释】藕是节节相连的。在池塘边洗藕,用水方便,想吃一节就洗一节。比喻不做长远计划,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例句】就是像现在我也还懒得去想,池塘边洗藕,吃一节洗一节,到哪里说哪里,事情哪里就会正如你想的呢?(丁玲《母亲》)

甘蔗命—吃一节算一节

【注释】甘蔗有节,人们吃甘蔗时往往从一头吃起,吃掉一节少一节。比喻得过且过,瞎混日子。

【例句】他连忙摆摆手:“算啦!算啦!谁个当官,我也还是老百姓。我是甘蔗命,吃一节算一节吧!”赶脚的骑驴—图个眼前快活

【注释】赶脚的: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为人运输的人。没人雇用时赶脚的骑驴可以休息一下,但有人雇时,驴子却累了,故为“只图眼前快活”。指只图眼前一时快活,不顾后果怎样。

【例句】(刘衙内)

一听说老包出巡离开京城,快活得没法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出来了。“赶脚的骑驴—图个眼前快活”,哪知出了皇宫,一条街还没有走到头,就让王朝、马汉给逮住了。狗熊耍扁担—混碗儿饭吃

【注释】狗熊又笨又徽,耍扁担只是为得到食物吃,故为“混碗儿饭吃”。比喻凑合着过日子,混饭钱。

【例句】警官也是这样。这群人由上至下全是“狗熊耍扁担,混碗儿饭吃”。(老舍《我这一辈子》)

光肚娃娃仰天尿—流哪儿算哪儿

【注释】比喻听天由命或顺其自然。

【例句】牛角老汉不再改口了。他本来是想说“我得想想”的。也罢,那就光肚娃娃仰天尿,流哪儿算哪儿吧。这也许就是时来运转呢?(李克定《选景》)

旱地里插柳条—能活就活,不活也不丢啥

【注释】比喻事情能否办成无关紧要。

【例句】库玛丹问奇吉道:“你弟弟熊木禄还没回来吧?”奇吉说:“他呀,早地里擂柳条,能活就活,不活也不丢啥,我断定他连罗刹一根也抓不来!”(张笑天《永宁碑》)

黄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

【注释】吃没有洗过的萝卜,揩净一段吃一段。比喻办事缺乏事前的整体规划部署。

【例句】你这种黄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的做法,怎么能保证按期完成任务呢?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

【注释】溜:滑。脚下踩了西瓜皮,不知溜了多远,故为“溜到哪里算哪里”。比喻做事心中无数,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

【例句】我们有的同志,会前无调查,无准备,对于要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心中无数,开起会来好比“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叫化子落破庙—暂时躲躲雨雪

【注释】落:落脚,暂住或临时停留。指采取的临时措施,而非根本办法。

【例句】何胡氏远远望着,心酸不已,跑来拖他:“……你搬到我家去住吧。”“我俩……做一家?”“你敢莫老昏了?什么一家?叫化子落破庙,暂时躲躲雨雪就是了。看你这样子,人不人,鬼不鬼的,还要命不要命?,’(熊尚志《野山风流镇》)

叫化子做皇帝—快活一天是一天

【注释】指过一天算一天,不做长期打算,不想办法根本改变处境。

【例句】谁知道他们会怎么整我?老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叫化子做皇帝,快活一天是一天,管他哩!(高尔品《痴汉和他的女人》)

裤兜子钻蝎子—咋蛰咋蛰

【注释】裤兜子:裤档。裤档里钻进蝎子,只能任凭它蛰,故为“咋蛰咋蛰”。蛰,与“着”谐音。指怎么着就怎么着,任事情自然发展。

【例句】他开始后怕,怕朱丹真要死了他得偿命,即或上头有张相和他儿,也恐怕说不上话。不过他总是还是横了心,裤兜子钻蝎子—咋蛰咋蛰吧!(木青《不许收获的秋天》)

老和尚念经—过一天算一天

【注释】和尚主要的生活内容是念经,老和尚因为年事已高,时日不多,故为“过一天算一天”。指得过且过,无所作为。

【例句】“你想他那么大年纪了,还能怎么样?还不是老和尚念经,过一天算一天。”赵辛田好像吃了一闷棍似的,半天做声不得。(白危《垦荒曲》)

马散笼头—自由自在

【注释】笼头:套在骡马等头上用来系组绳挂嚼子,是用来约束牲口的用具。散:松开,没有约束。形容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例句】在大队开小车时,他是马散笼头—自由自在,就连汽车队队长对他也不能太认真了;而今到了机台,一切行动都得听机长的指挥,还得参加学习,开这个会那个会。(奚青《望婚崖》)

马勺里的苍蝇—混碗饭吃

【注释】马勺:从大锅向碗、盆里盛饭菜或盛水用的大勺。苍蝇飞到马勺里是为了找食吃,故为“混碗饭吃”。比喻混日子或找工作糊口。

【例句】嘿嘿,什么上任不上任的,人家老宋才是真正的头儿哩,咱是小卒,到“亚东”来,马勺里的苍蝇,混碗饭吃罢了!(竹丛《敌后战场》)

没笼头的马—野惯了

【注释】没套上笼头的马无法驾驭。野:不受约束、管理。比喻人或家畜、家禽不受制约。

【例句】“俺是没笼头的马,野惯了,”吴七这样回答吴坚,“叫俺像你们那样循规蹈矩的,俺干不来。”(高云览《小城春秋》)

骑瞎马拼命跑—听天由命

【注释】指放弃对自己前程的主宰,听从天意,任凭命运安排。

【例句】这个醉兵叫张德胜,是前营“月”字号第九棚的,也是一个心直口快之人,今儿个也豁出去了。“骑瞎马拼命跑—听天由命”吧!(刘林仙等《薛仁贵征东》)

沙罐里喂黄鳝—吃一节喂一节

【注释】爆:用小火慢慢煮。黄鳝原本没有节,烹饪时才切成一节一节。比喻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例句】哎呀,这容易呀,反正是沙罐里垠黄鳝,吃一节垠一节,他的条子没有盖印,我们去就要他补章盖印嘛!(柯蓝《浏河十八湾》)

山中的果子河边的花—野生里予长

【注释】指没有约束地成长。

【例句】所以女儿像山中的果子河边的花,疯了秧的瓜蔓儿一样野生野长,他也不敢吭一声。(刘绍棠《瓜棚柳巷》)

失火躲在床底下—熬过一时算常常这样想,加入组织,搞政治,是那些大人物干的。我们只不过是算盘上的珠子,拨到哪儿到哪儿。像你,入了,除了每月交两费外·…(程树棒《钢铁巨人》)

【注释】指遇到困难,得过且过,熬过一天算一天。

【例句】人们也未尝不知道困难当头,普天之下皆无乐土。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失火躲在床底下,熬过一时算一时罢咧。(郭明伦等《冀鲁春秋》)

算盘上的珠子—拨到哪儿到哪儿

【注释】指任人纵、控制,自己毫无怨言和反抗。

【例句】“比如你,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又能给带来什么?所以,我自己雾海里行船—走哪儿算哪儿

【注释】海上航行往往靠星斗位置或沿岸标示物确定方向,雾天容易迷航,故为“走哪儿算哪儿”。指看不清前途或失去了目标,心里没有了主意,听其自然。

【例句】却说蔡少白看到乡亲们热情高涨,自没二话可说,也打算挺起腰来干。至于前途如何,他却看不清。心想:雾海里行船—走哪儿算哪儿罢。(刊)

瞎子发眼—也就是这回事

【注释】盲人眼睛已失明,再有眼疾,对视力也没什么影响。比喻已经无所谓了。

【例句】高大成不再理副官长,把范大昌、蓝他们叫出来嘱咐说:“瞎子发眼,就这么回事啦。不管是多田还是什么旁人知道哄,咱们三张嘴唱一个腔调,说鹿都说鹿,说马都说马。”(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也作」瞎子害眼—也就是这回事瞎子看皇历—不知今儿几明儿几

【注释】皇历:我国的传统历书,其中标明每天的吉凶和适宜与不宜做什么事。几:哪一天。皇历上写得再清楚,盲人也看不见上面写的是哪一天。比喻人认不清时代发展,苟且地生活;或年纪大了的人,头脑糊涂。

【例句】他把苹果给东胜塞到怀里,扭住脖子看住老九来成说:“这不,你们这帮子老汉,都是些瞎子看皇历,不知今儿几明儿几的些人。”(刘江《太行风云》)

瞎子摸巷道—走一段算一段

【注释】形容走一步看一步,只顾眼前。

【例句」不过,眼下能提供矿源,使冶炼厂能办下去,也是个路子。将来怎么办?谁晓得哟!瞎子摸巷道,走一段算一段罢!(刘汉勋等《在地层深处》)

小鸡不戴笼头—散逛

【注释】小鸡没有笼头的约束,故为“散逛”。比喻没有约束,到处闲逛。

【例句】“打游击,同志,那不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吗?”李大牙R着牙乐,撩起青呢子外套的衣襟,拍了一下大腿:“可好啦!小鸡不戴笼头,散逛。”(马加《江村十日》)

仰八脚儿捍鼻子—弄到哪儿算哪儿

【注释】仰八脚儿:也作仰八叉,身体朝天向后跌倒的姿势。比喻不采取什么措施,任凭某人或某事发展,不加过问。

【例句】他的长脑袋里出现了一大串问号,最后在心里说:“管他哩!仰八脚儿揍鼻子—弄到哪儿算哪儿吧。反正,张老头一走,云县就是我说了算了。”(萧场《在乱崖上》)

坐着火车吃烧鸡—这架骨头,走到哪儿扔在哪儿

【注释】形容没有计划地盲目行事。

【例句】嘉庆眼睛,说:“今天哪,这一百多斤算搁在这儿了。”江涛见他张嘴,听不清他说什么。猜思着说:“坐着火车吃烧鸡……这架骨头,走到哪儿扔在哪儿!”(梁斌《烽烟图》)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