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行为盲从的歇后语
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
【注释】矮个子看戏,因为别人挡住,并没看见什么,只能根据别人的意见决定褒贬态度,故为“见人道好,他也道好”。比喻不了解情况,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
【例句】小张是会已开到一半才进来的,听了别人的半截子话,就抢着说:就这样办。”真是矮子看戏,见人道好,他也道好。大拇指头挠痒—随上随下
【注释】用指头搔一痒,动作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比喻没有主见,一切听从人家的意见行一事。
【例句】他一口一个“你说呢?”可把他1女人气坏了,指着他大嚷:“你可真是大拇指头挠痒,随上随下卜窝囊废!你也想个主意,做一次主不行吗?大年初一借袍子—人家干啥咱干啥
【注释】过年穿新衣是中国人的习俗看到别人过年穿袍子,自己没有,借一件也要穿,故为“人家干啥咱干啥”。形容跟着别人的样子学。
【例句】我说不行嘛!现在各队都在扩大,“大年初一借袍子”,人家干啥哩,咱干啥哩!就这我看已经不错了。(李羊《两匹瘦马》)
戴着捂眼转磨—走瞎道
【注释】指不做判断、不辨方向地胡乱前进。
【例句】一道篱笆两根柱,多大的能人一个巴掌也拍不响。写小说虽不像开采石油金矿,发掘秦象汉墓,但是有个帮手出个主意,提个醒儿,比一个人戴着捂眼转磨,少走好多瞎道。(刘绍棠《豆棚瓜架雨如丝》)
戴着眼罩听吐喝—围着磨台转
【注释】指不问是非地追随别人。
【例句】我哀其不怨,怒其不争,更恨她贼咬一口入骨三分,悲忿交加骂了声:一身奴颜媚骨的活驴,这一辈子你就戴着眼罩听吹喝,围着磨台转吧!”(刘绍棠《水边人的哀乐故事》)
风里摇摆的葫芦—胡乱点头
【注释】指随便地表示赞成。
【例句】面对着这件愚昧可笑的蠢事,良心和道德不允许他像风里摇摆的葫芦一样胡乱点头,也不允许他像烂泥里的泥鳅一样悄悄滑脱,他决心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一悲剧的出现。(竹林《苦辣树》)
江里的木偶—随大流
【注释】指自己没有主见,顺从大多数人。
【例句】每次开会他都最后一个发言,把大伙儿的话再说一遍,可真是江里的木偶,随大流。叫化子吃螃蟹—只只好
【注释】本指吃了每只螃蟹都说好吃。转指不分好坏,都说是好的。
【例句】妥一娘一怨着说:“我家老婆子是个黑心人,只要有银子,‘叫化子吃螃蟹—只只好’。我桃叶河东不去,家里也不回,看他把我怎的!”(谷斯范《新桃花扇》)
【也作】叫花儿吃死蟹—只只是好笼子里的鹦鹉—跟着人家学舌的玩意儿
【注释】鹦鹉:通称鹦哥,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指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
【例句】(鸿昌说:)
“吉鸿昌是抡大刀片的,不是笼子里的鹦鹉,跟着人家学舌的玩艺儿。可有一桩,我不能对不起冯先生,他和我亮了底牌,掏了心窝子,我也当面立下誓言,板上钉了钉。”(周骥良《吉鸿昌》)
磨坊里的驴—叫往哪儿转就向哪儿转
【注释】形容某人没有主见,听人摆一布。
【例句】又听梁君一再贬低自已这位老同学,说他没有什么独立见解,像磨坊里的驴一样,叫往哪儿转,就向哪儿转,就更增加了李守才所固有的印象。(程树棒《钢铁巨人》)
磨房里的磨—随着驴转
【注释】指自己没有主见,跟着别人行一事。
【例句】“早已春一心迷乱的香粉儿,被她说得不再装腔作势,咬着嘴唇哮味笑道:“我是磨房里的磨,随着你这头母驴转吧!”(刘绍棠《锅伙》)
傻子过年—看隔壁子
【注释】傻子不知怎么过年,只好看着隔壁邻居怎么做就怎么做。比喻随波逐流,一味盲从。
【例句】女人说:“还是你那句老话:傻子过年看隔壁子。人家卖,咱们也跟着卖,要不,乡里来人,翻出粮食来,怎办呀?”(浩然《艳一陽一天》)
王小二过年—瞧街坊
【注释】指完全依照别人的做法来行一事,盲从。
【例句】我低声问他:“要哪几种报?”他说:“我到你前边去,你王小二过年瞧街坊。”(刘绍棠《孤村》)
瞎子吃蟹—只只好的
【注释】盲人吃螃蟹,无法凭视力辨别其好坏,只能认为每一只都是好的。比喻不分好坏。
【例句】娶了一个宫人叶氏,作为已妾,他尚嫌不足,常令手下密访美妹,如果姿色可人,任她是娟一妓一,是尼现,一古脑儿招入宅中……这叫做瞎子吃蟹,只只好的。(蔡东藩《元史演义》)
小鱼子游水—顺大溜
【注释】大溜:河心速度大的水流。指跟着多数人说话或行一事。
【例句】杨进财嘿嘿冷笑一声说:“二大爷别这么说话,一沽洋字儿您就蹦高,这可不必。大清国现时开了海禁,中外通商,那是大势所趋。小鱼子游水还顺大溜儿呢!你也该开开窍了。”(鲍昌《庚子风云》)
鸭子过河—随大流
【注释】指跟着多数人说话或行一事。
【例句】巧姑一娘一看了都摇摇头说:“价钱有限,难见真心。”结果都—婉言谢绝了。所以。有的人叹口气说:“唉,真是人心皆同,巧姑一娘一也会鸭子过河—随大流的,变成了高价姑一娘一,我们是六尺跳板要过八尺涧—搭不够呀!”(吴仁龙《巧姑一娘一招亲》)
正月十五赶庙会—随大溜
【注释】指没有主见,跟着多数人行一事或说话。
【例句】自从黄石爷披甲上阵,村里不少老年人都参加了老愚公队,他也跟着报了名,一则是人们火热的劲头感动了他;二则是大势所趋。按他自已的话说:“正月十五赶庙会—随大溜。”(冯育楠《银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