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作文 >

作文走进鲁迅(2)

时间: 2015-09-18
现在我须得指出其可骂之道,而又继之以骂,那么,就很有意思了,于是就可以由骂而生出骂以上的事情来的罢。”(《集外集拾遗*通讯(复吕蕴儒)》)对此,人们的评述是:“像鲁迅这样会“骂人”,并把它诉诸文字,说明了鲁迅是非之心不泯,其所,憎其所憎,并且不虚伪,不造作,敢说敢骂,其实还是十分可的。鲁迅的“骂人”文章不仅指出了种种之可骂,并继之以骂,而且挖掘出了“骂”以上的文化意义。”确实的,这或许也能解释鲁迅之“骂”,与其他“骂”者的区别——是否在骂过之后又有了在任何社会文明方面的前进的飞跃呢?

然而以便在当今社会,各类高级的不能说是诋毁但可说是批判鲁迅的论调不时会冒出来。譬如:张闳曾写《走不近的鲁迅》一文,其中表面的气势背后,其实只是表达了‘鲁迅只不过是个靠“神话”堆砌起来的圣人’这个观点。像这样的还有很多,可是说实在的,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对鲁迅有反面意义的文章,其实教育工作者大可不必,应该将反面文章一起来做对比,完全可以将驳倒反面论点作为我们学生的课外作业嘛。这也是让我们走进鲁迅的好方法。

惭愧于直到前年,我仍认为鲁迅的思想深刻,但文学上的贡献未必突出。其实我对他的阅读是不广泛的。光看他的杂文和个别的小说,根本无法体会到鲁迅的充满文学色彩的一面。广泛阅读变成了当务之急,然而“阅读后并不能深刻体会,表面的走马观花无异于白费时间”的观点一直困惑着我。直到现在,我仍无法摆清其中的主次。我清楚地记得,他的散文对我的诱惑力远远超出了其他任何作品。我认为,他的散文的构造的思路夹于其小说和杂文之间。是具有概括的,又能让我联想到具体的生活。每每看完一篇,始终欲罢不能。但他的散文有限的很,或许还有其他,但我尚没有发现。还有的遗憾便还是前面提到的,不能深入地思考的痛苦。这也是我在任何语文阅读试题上与要求和本意差一截的缘故。我自认为自己的低贱的敏感的艺术的哀伤使我于他的散文而十分感动。初中葛老师说:这样的气质会伤害周围的人,看来是不错的。

当我自认为自己孤独时,总也有自私的感觉。我是为我的不自觉而呐喊,鲁迅则早已摆脱自己私欲的束缚,或许有,而可忽略的踏上了为国家呐喊的道路。这样的伟大,难道是了解了他的经历就可以体会的吗?鲁迅想要以文学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奋斗的勇士,其实他自己也就是这些不惮于前驱的人们之一,若他以自己的文学来慰藉自己的孤独,这又是我们所力不能及的了。时代造就伟人。人们常说,如果没有鲁迅,则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文学将失去巨大的光辉。我想这是一定的,但也未必,因为鲁迅即使不存在,也将会站起另一个鲁迅。这是时代的要求。鲁迅前后的所有奋斗的战士,和文学的斗争者,都已证明了那个时代的伟大,当然也必然证明了鲁迅个人的无穷魅力。

学习鲁迅的路还很长,吸收前人已有的结论和经验是我们增进一门学识的最佳途径,这当然包括对鲁迅的理解之路。


篇七:走进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直一来,我对鲁迅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觉得他与我们普通的凡夫俗子隔得太远了。但是真的走进鲁迅之后,我的感觉却起了些变化。

第一次走进鲁迅是读了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前总以为他写文章是板起面孔说教,一定枯燥乏味得很。读了此文我才知道,伟人也有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一面,尤其是童年,伟人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那神奇的百草园里,既有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形态各异的虫鸟,还有扣人心弦的故事,其乐无穷的捕鸟活动,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又让人无限向往。那天真的童趣就恰如自己的童年一般,儿童,好玩而又对世界充满好奇,自己的童年不正是如此吗?读罢此文,我仿佛找到了一位儿时的好伙伴。用不着别人居间介绍,只片刻功夫,两个陌生的儿童已经变成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此后读《社戏》,文中描绘的那情形,那景物,那心态,那感觉,丝毫没有改变,又恰似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人。故人重逢,那喜悦自不必说,单是相见的那份激动与意外,就已经可以让人回味好几天了。

第二次走进鲁迅是读了他的小说《孔乙己》。鲁迅一改往日的笔触,以深沉冷峻的笔调,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戕害的封建读书人的形象。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又在人们的笑声中离去。但我读了之后,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使我感到悲哀的不仅是孔乙己的好喝懒做、迂腐清高,还有那麻木不仁的周围群众。我感到鲁迅正以冷峻的眼光注视着这个世界,用解剖刀无情的解剖这个世界。鲁迅先生就好比是一位医世的名医,他指出了社会的病态,揭露了国民灵魂的劣根,他要用文艺来唤醒大众,改造国民的灵魂;他又像一位人生的导师,娓娓而谈,切中肯綮。

第三次走进鲁迅是读了他的《藤野先生》。鲁迅先生不仅用笔塑造了一位可亲可的日本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也介绍了自己思想的一段经历。当年,他满怀救国救民的宏愿,东渡日本,没想到弱国的国民在强者的眼里只是低能儿,国家落后了,她的儿女也沦为了二等公民,这深深刺激了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毅然放弃了行将结业的医学,而改为从事文艺。弃医从文的壮举既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文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位深沉的国者,是青年人效法的好榜样。

第四次走进鲁迅是读了鲁迅的杂文。鲁迅先生一改往日的文风笔法,以犀利的笔,把杂文当匕首,当投,坚决的投向敌人,同敌人进行最坚决的斗争。那根根直竖的头发,那隶体一字的胡须,那深邃的眼睛,那熏黄的牙齿,分明又显示出他是一位民主斗士。“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敌人,他毫不妥协,给与无情的揭露与嘲弄,给与无情的讽刺和批判,一句“活该!”让人感到痛快淋漓,一句“好个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真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对人民,他又是那样的热,给与无私的帮助。“俯首甘为孺子牛”,贫困中他为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赠过书,白色恐怖中他给革命志士转交过信,他甚至为青年跑过腿,补过鞋。他是站在斗争最前沿的勇士,也是青年人的师长。这是鲁迅的本色,也是鲁迅先生最闪光的地方。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每当读到这句诗,我眼中就会出现鲁迅先生光辉高大的形象,渐渐地,我和他慢慢的融为一体。我走进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鲁迅先生走进我的内心灵魂。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