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艺术家的作文
时间: 2015-09-18
篇一:冰心
在艺术界中,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如:贝多芬、常香玉、齐白石、梅兰芳……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我国着名作家——冰心一奶一一奶一。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着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冰心是她的笔名。
在冰心选集里,大多数都是儿童作品,她非常喜欢孩子,她把孩子看作“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她成为了中国小读者的知心朋友,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一爱一,以及对母一爱一与童贞的歌颂与赞美。
冰心的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散文《小桔灯》、《寄小读者》、小说集《超人》、《冬儿姑一娘一》。冰心一奶一一奶一写的《我的童年》是她的回忆录,她向我们讲了她特别怀念的童年,她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她有着不求甚解的习惯,她告诉所有小朋友,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在生活中,寻找,发现,这样的童年是有收获的。
篇二:校园艺术家
今天,我们迎来了胜利而归的“校园艺术家”——合唱队的老师和她的徒弟们。他们获得了金奖。
校园艺术家给我们作了演讲。他们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信念:坚持,不放弃!用生命的力量去歌唱!失败了没关系,只要付出!我听了,心头不由升起了一股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他们还说了,自己的坚持,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老师是辛苦的,一早就扯着嗓子教他们唱歌,有几次嗓子都哑了。老师身一体不好,总是带病还坚持上课。能成为合唱队的一员,是我们的骄傲。听了这感人的演讲,大家不由自主地拍起了手。一阵接一阵,久久不能平息……
指导老师上来了,她脸上布满了笑容,来到上面,她便提起合唱队里感人的事情:合唱队有个小女孩,她一妈一一妈一认为到合唱队会影响学习,在她去比赛时在她背后骂她:“﹡…﹟@s”,可她每次比赛都坚持来。她的行为将在场的同学感动了,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赞美她,这个坚强的女孩。
接着,老师又提到了合唱队的艰辛,同学们早上要来,中午也要来,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人家玩时,他们还得补作业,可从来没人放弃过。
老师又说,她每天真的像疯子那样指挥大家的,而且有时还骂人,在这要对他们说声对不起。此时,一股暖流,流入我心田。
我的心,一直被深深感动着,活动结束了,我脑海里,还在浮现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是啊!金奖,是多少汗水,多少付出的结晶啊!
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五年级:张佳怡
篇三:我是小小艺术家
我的彩泥朋友悄悄地从家里跑出来,跑到了育德小学二一班,来陪我们写作文了。
我的彩泥盒是橘黄色的,彩泥天天都在彩泥盒里睡着懒觉,还做着美梦呢!有时家里闹成了一一团一,可热闹了。彩泥家里有黑爸爸、红一妈一一妈一,还有许多小宝宝……
彩泥的味道香香的,摸起来有点粘粘的、有点凉、很软。我先拿出一个白色的彩泥一搓一一一搓一,一搓一成圆形,压平,在上面打上孔,接着拿一点白色的彩泥,把它一搓一成小棍子放在上面,这就是时针和分针了。然后再拿出粉一红色的,一搓一成长条形状,把它与圆形的彩泥接起来,再把上面打了小孔,最后就做成了手表。我接着又拿出一水红色的彩泥,把它打做成一个比萨。
同学们有的捏了汽车,有的捏了红辣椒和青辣椒,有的捏了活泼可一爱一的小兔子,还有的捏的是小女孩和汉堡包。
今天捏彩泥太开心了!我喜欢。
篇四:赵丹
赵丹,原名赵凤翱。1915年6月27日生于山东肥城,后迁居江苏南通。中学时参与组织“小小剧社”。1931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国画,后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取艺名“丹”。
1932年在《琵琶春怨》中饰一纨绔子弟,首登影坛。其后相继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热血忠魂》等20余部影片,显露表演才华。1935年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玩一偶之家》、《大雷雨》等世界名剧。1936年至1937年,因主演《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两部优秀影片,蜚声影坛,抗战爆发后参加大型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后参加抗日救亡演剧三队。1938年在新疆遭盛世才迫害,入狱5年。
1943年赴重庆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加入昆仑影业公司,参加拍摄《幸福狂想曲》、《丽人行》、《武训传》等影片,尤以《乌鸦与麻雀》的表演最为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主演《李时珍》、《海瑰》、《林则徐》、《聂耳》等影片,并自编、自导、自演了《青山恋》(饰路春)。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一协委员,中国影协、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影协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被非法关押5年多。粉碎“四人帮”后,致力于表演艺术教学。著有《银幕形象塑造》和《地狱之门》。1980年10月10日病逝。
篇五:欧洲中世纪末期著名的艺术家鲁宾斯
彼得·保罗·鲁宾斯,是欧洲中世纪末期著名的艺术家。1577年6月29日生于德国齐根,他父亲祖籍是荷兰安特卫普城。所以,父亲死后,母亲就带着他回到安特卫普城。
鲁宾斯长得很漂亮,身材修长,风度翩翩,而且口齿欲伶俐,活泼机灵。13岁的时候,就在玛格丽特公主的宫廷里当上青年侍从。他在宫里学会了在贵族夫人面前巧献殷勤,也学会了模仿绅士的举止派头。20岁,鲁宾斯离开了宫廷,拜师学画。不久,加入安特卫普的圣·鲁克斯艺术家公会。23岁时,他第一次访问意大利,细心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杰作。他到威尼斯旅行时,威尼斯人艳丽的装饰吸引了他,他停了下来,开始研究色彩的处理。在这里,曼求华公爵遇上了他,公爵对这个温文尔雅的青年人立即产生好感,并且给了他一个职位。1303年,公爵派鲁宾斯去觐见西班牙王腓力普三世。他从西班牙回到罗马,又出发到米兰。在那里,他仿制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又替耶稣绘画了几幅宗教画。
1618年,他母亲去世了,使他很伤心。他辞去曼求华公爵门下的职务,回到安特卫普,和他嫂嫂的侄女伊莎贝拉·布兰德结了婚。布兰德象天仙一般美丽,他开始把她当作模特儿,她那丰满的身材和两颊的笑涡,使鲁宾斯的作品生色不少。故乡的景物和风俗,深深地感染了鲁宾斯,他决心不再模仿意大利人的艺术,而去描写祖国纯朴的美。他加入法兰德斯画派,立志成为法兰德斯画派领袖。这期间,他产生不少杰作,以致绘画任务应接不暇。他开办一个所谓绘画工厂,召募一批学生,充当他的绘画助手,生产大量的画去出一售。他毫不掩饰他对自己作品的商业价值所感到地兴趣。
鲁宾斯41岁时,当上西班牙的外交官。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出使英国。在英国,他从查理国王那儿接到装饰宫廷宴会厅天顶的任务。在这期间,他的妻子于1626年死了。回国后,1630年,他已53岁,又和一个16岁的少女海伦结婚。鲁宾斯为她画了很多像,穿衣的,不穿衣的,各种姿势的。鲁宾斯死后,海伦本来准备把自己的一些一裸一一体画像毁掉,因为黎塞留公爵出高价收买,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篇六:人民艺术家老舍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一团一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应一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一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国成立后,一毛一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一爱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篇七:介绍一位艺术家
这一小段文字里,并不是要介绍某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只碎片的要介绍他的“态度”。─—就是我从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之中,特别的佩服赞叹的。
英国名优彭尼士(J·HBaines)作名优菲尔波士(SamuelPhelps)的传略说:“他作了剧人四十三年,没有谈话,没有访事的谒见,没有自述的短文,没有赠外人的相片,没有参与过外人的一切宴会。只有帷幕揭开的时候,他才极忠勇的,勇往直前为群众工作。
“一八七六年菲尔波士,他自己在考登(aldermanCotton)府尹府中,剧界欢迎会演说,‘我四十三年为公众服务,做一个演剧人;有一桩事很可使诸位感兴趣的,就是这个,是我实实在在,是我生平初次对着观众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任何一著作家,关于我私下的谈话,是向来没有记载过的。’
“因为演剧家的生活本是有些神秘,如果我们私下常以本来面目,和外界交接,则登台演剧,定要减少许多感动观众的力量,我亟要改变我那广交游的脾气。”
神秘的生活,又岂止演剧家?─—
菲尔波士所以使人崇拜的,就是他在感情生活的背后,却把持着一种冷的理一性一。他深沉,他镇定,他不自炫,他一面静听着无数众的赞扬,一面悄悄的为他的艺术奋斗。
他自度前途无量,他自知和外界的交接,是徒乱人意的,是要使自己的艺术退步的,是要减少感动观众的力量的。他只在帐幕揭开的时候,以神秘庄严的面目,和无数人交接,下台以后却渺渺难寻的去度他自己荒村游钓的生活。
他保持着这幻秘冷静的态度,─—保持了四十三年。
只有这幻秘冷静的态度,可以常常促进他的艺术,可以永远维持他艺术的动人的力量,因为他不像别的剧人,抛掷自己到观众里去,受无谓的赞扬,自隳他求进步的热诚,呈露了本来面目,使人多几番印象,习而生厌。
菲尔波士岂止深沉?岂止镇定?他具有绝等的聪明,所以见识高人一等,眼光远人一些。
雏形的艺术家呵!你们愿意有极深的造诣么?你们愿意有极大的贡献么?请看这位大艺术家菲尔波士的“态度”!
神秘的生活,又岂止演剧家?─—
篇八:名人传《罗曼·罗兰》
法国进步作家和世界闻名的反战主义战士罗曼·罗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恒星,永久地闪耀着光芒。这位法国著名作家和音乐史专家,以他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描绘不同种类人物时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一爱一而影响了世界文学史,在世界文学领域里,罗曼·罗兰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罗曼·罗兰1866年出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小城镇克拉姆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写出了许多惊世之作,包括《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贝多芬传》等,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十世纪初,罗兰感于世风日趋颓一靡一,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先后写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名人传记,一般称为“名人传”。在这些传记里,作者极力颂扬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渴望自一由,主持正义的一精一神,赞美例似造福人类为已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追求“真正的艺术”而受苦受难的钢铁般的意志。但他过分夸大了个一性一的力量,也错误地把托尔斯泰的博一爱一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看作挽救世道人心和救治社会的唯一良方。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
《贝多芬传》主要叙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不平凡的一生,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饱含激一情的文字,向人们描绘着贝多芬的成才之路……
贝多芬是被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贝多芬度过了冷酷的童年生活。
1878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访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学习的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且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的一精一神传遍欧洲,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贝多芬亲身经历与耳儒目染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世界观的形成。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在悲苦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谁歌欢乐的事业,只有音乐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一次又一次地拽了回来。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战胜恶劣的命运,战胜人类的平庸始终是他主题。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也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场公开演出,贝多并亲自担任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场面之热烈,几乎难以形容,演出结束时,由于耳聋,贝多芬听不见雷鸣的掌声,女歌唱家温葛尔含一着
在艺术界中,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如:贝多芬、常香玉、齐白石、梅兰芳……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我国着名作家——冰心一奶一一奶一。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着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冰心是她的笔名。
在冰心选集里,大多数都是儿童作品,她非常喜欢孩子,她把孩子看作“最神圣的人”认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好好呵护。她成为了中国小读者的知心朋友,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一爱一,以及对母一爱一与童贞的歌颂与赞美。
冰心的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散文《小桔灯》、《寄小读者》、小说集《超人》、《冬儿姑一娘一》。冰心一奶一一奶一写的《我的童年》是她的回忆录,她向我们讲了她特别怀念的童年,她小时候特别喜欢看书,她有着不求甚解的习惯,她告诉所有小朋友,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在生活中,寻找,发现,这样的童年是有收获的。
篇二:校园艺术家
今天,我们迎来了胜利而归的“校园艺术家”——合唱队的老师和她的徒弟们。他们获得了金奖。
校园艺术家给我们作了演讲。他们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信念:坚持,不放弃!用生命的力量去歌唱!失败了没关系,只要付出!我听了,心头不由升起了一股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他们还说了,自己的坚持,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老师是辛苦的,一早就扯着嗓子教他们唱歌,有几次嗓子都哑了。老师身一体不好,总是带病还坚持上课。能成为合唱队的一员,是我们的骄傲。听了这感人的演讲,大家不由自主地拍起了手。一阵接一阵,久久不能平息……
指导老师上来了,她脸上布满了笑容,来到上面,她便提起合唱队里感人的事情:合唱队有个小女孩,她一妈一一妈一认为到合唱队会影响学习,在她去比赛时在她背后骂她:“﹡…﹟@s”,可她每次比赛都坚持来。她的行为将在场的同学感动了,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赞美她,这个坚强的女孩。
接着,老师又提到了合唱队的艰辛,同学们早上要来,中午也要来,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人家玩时,他们还得补作业,可从来没人放弃过。
老师又说,她每天真的像疯子那样指挥大家的,而且有时还骂人,在这要对他们说声对不起。此时,一股暖流,流入我心田。
我的心,一直被深深感动着,活动结束了,我脑海里,还在浮现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是啊!金奖,是多少汗水,多少付出的结晶啊!
杭州市萧山区劲松小学五年级:张佳怡
篇三:我是小小艺术家
我的彩泥朋友悄悄地从家里跑出来,跑到了育德小学二一班,来陪我们写作文了。
我的彩泥盒是橘黄色的,彩泥天天都在彩泥盒里睡着懒觉,还做着美梦呢!有时家里闹成了一一团一,可热闹了。彩泥家里有黑爸爸、红一妈一一妈一,还有许多小宝宝……
彩泥的味道香香的,摸起来有点粘粘的、有点凉、很软。我先拿出一个白色的彩泥一搓一一一搓一,一搓一成圆形,压平,在上面打上孔,接着拿一点白色的彩泥,把它一搓一成小棍子放在上面,这就是时针和分针了。然后再拿出粉一红色的,一搓一成长条形状,把它与圆形的彩泥接起来,再把上面打了小孔,最后就做成了手表。我接着又拿出一水红色的彩泥,把它打做成一个比萨。
同学们有的捏了汽车,有的捏了红辣椒和青辣椒,有的捏了活泼可一爱一的小兔子,还有的捏的是小女孩和汉堡包。
今天捏彩泥太开心了!我喜欢。
篇四:赵丹
赵丹,原名赵凤翱。1915年6月27日生于山东肥城,后迁居江苏南通。中学时参与组织“小小剧社”。1931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国画,后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取艺名“丹”。
1932年在《琵琶春怨》中饰一纨绔子弟,首登影坛。其后相继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热血忠魂》等20余部影片,显露表演才华。1935年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玩一偶之家》、《大雷雨》等世界名剧。1936年至1937年,因主演《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两部优秀影片,蜚声影坛,抗战爆发后参加大型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后参加抗日救亡演剧三队。1938年在新疆遭盛世才迫害,入狱5年。
1943年赴重庆参加抗日救亡演剧活动。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加入昆仑影业公司,参加拍摄《幸福狂想曲》、《丽人行》、《武训传》等影片,尤以《乌鸦与麻雀》的表演最为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主演《李时珍》、《海瑰》、《林则徐》、《聂耳》等影片,并自编、自导、自演了《青山恋》(饰路春)。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一协委员,中国影协、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影协副主席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被非法关押5年多。粉碎“四人帮”后,致力于表演艺术教学。著有《银幕形象塑造》和《地狱之门》。1980年10月10日病逝。
篇五:欧洲中世纪末期著名的艺术家鲁宾斯
彼得·保罗·鲁宾斯,是欧洲中世纪末期著名的艺术家。1577年6月29日生于德国齐根,他父亲祖籍是荷兰安特卫普城。所以,父亲死后,母亲就带着他回到安特卫普城。
鲁宾斯长得很漂亮,身材修长,风度翩翩,而且口齿欲伶俐,活泼机灵。13岁的时候,就在玛格丽特公主的宫廷里当上青年侍从。他在宫里学会了在贵族夫人面前巧献殷勤,也学会了模仿绅士的举止派头。20岁,鲁宾斯离开了宫廷,拜师学画。不久,加入安特卫普的圣·鲁克斯艺术家公会。23岁时,他第一次访问意大利,细心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杰作。他到威尼斯旅行时,威尼斯人艳丽的装饰吸引了他,他停了下来,开始研究色彩的处理。在这里,曼求华公爵遇上了他,公爵对这个温文尔雅的青年人立即产生好感,并且给了他一个职位。1303年,公爵派鲁宾斯去觐见西班牙王腓力普三世。他从西班牙回到罗马,又出发到米兰。在那里,他仿制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又替耶稣绘画了几幅宗教画。
1618年,他母亲去世了,使他很伤心。他辞去曼求华公爵门下的职务,回到安特卫普,和他嫂嫂的侄女伊莎贝拉·布兰德结了婚。布兰德象天仙一般美丽,他开始把她当作模特儿,她那丰满的身材和两颊的笑涡,使鲁宾斯的作品生色不少。故乡的景物和风俗,深深地感染了鲁宾斯,他决心不再模仿意大利人的艺术,而去描写祖国纯朴的美。他加入法兰德斯画派,立志成为法兰德斯画派领袖。这期间,他产生不少杰作,以致绘画任务应接不暇。他开办一个所谓绘画工厂,召募一批学生,充当他的绘画助手,生产大量的画去出一售。他毫不掩饰他对自己作品的商业价值所感到地兴趣。
鲁宾斯41岁时,当上西班牙的外交官。他以外交官的身份出使英国。在英国,他从查理国王那儿接到装饰宫廷宴会厅天顶的任务。在这期间,他的妻子于1626年死了。回国后,1630年,他已53岁,又和一个16岁的少女海伦结婚。鲁宾斯为她画了很多像,穿衣的,不穿衣的,各种姿势的。鲁宾斯死后,海伦本来准备把自己的一些一裸一一体画像毁掉,因为黎塞留公爵出高价收买,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篇六:人民艺术家老舍
1966年8月2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我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逝世,终年67岁。1978年6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先生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先生原名舒舍予,北京市人,1899年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先生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一团一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到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1949年应一召回国后,老舍先生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各项工作,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一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老舍先生是著名作家。他把一生贡献给了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他在创作上积极勤奋,著作丰富。解放前,他写了《骆驼祥子》等许多文学作品,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新中国成立后,一毛一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给了他新的艺术生命,他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许多文艺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一爱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荣称为“人民艺术家”。
篇七:介绍一位艺术家
这一小段文字里,并不是要介绍某一位艺术家的艺术,只碎片的要介绍他的“态度”。─—就是我从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之中,特别的佩服赞叹的。
英国名优彭尼士(J·HBaines)作名优菲尔波士(SamuelPhelps)的传略说:“他作了剧人四十三年,没有谈话,没有访事的谒见,没有自述的短文,没有赠外人的相片,没有参与过外人的一切宴会。只有帷幕揭开的时候,他才极忠勇的,勇往直前为群众工作。
“一八七六年菲尔波士,他自己在考登(aldermanCotton)府尹府中,剧界欢迎会演说,‘我四十三年为公众服务,做一个演剧人;有一桩事很可使诸位感兴趣的,就是这个,是我实实在在,是我生平初次对着观众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任何一著作家,关于我私下的谈话,是向来没有记载过的。’
“因为演剧家的生活本是有些神秘,如果我们私下常以本来面目,和外界交接,则登台演剧,定要减少许多感动观众的力量,我亟要改变我那广交游的脾气。”
神秘的生活,又岂止演剧家?─—
菲尔波士所以使人崇拜的,就是他在感情生活的背后,却把持着一种冷的理一性一。他深沉,他镇定,他不自炫,他一面静听着无数众的赞扬,一面悄悄的为他的艺术奋斗。
他自度前途无量,他自知和外界的交接,是徒乱人意的,是要使自己的艺术退步的,是要减少感动观众的力量的。他只在帐幕揭开的时候,以神秘庄严的面目,和无数人交接,下台以后却渺渺难寻的去度他自己荒村游钓的生活。
他保持着这幻秘冷静的态度,─—保持了四十三年。
只有这幻秘冷静的态度,可以常常促进他的艺术,可以永远维持他艺术的动人的力量,因为他不像别的剧人,抛掷自己到观众里去,受无谓的赞扬,自隳他求进步的热诚,呈露了本来面目,使人多几番印象,习而生厌。
菲尔波士岂止深沉?岂止镇定?他具有绝等的聪明,所以见识高人一等,眼光远人一些。
雏形的艺术家呵!你们愿意有极深的造诣么?你们愿意有极大的贡献么?请看这位大艺术家菲尔波士的“态度”!
神秘的生活,又岂止演剧家?─—
篇八:名人传《罗曼·罗兰》
法国进步作家和世界闻名的反战主义战士罗曼·罗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恒星,永久地闪耀着光芒。这位法国著名作家和音乐史专家,以他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描绘不同种类人物时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一爱一而影响了世界文学史,在世界文学领域里,罗曼·罗兰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罗曼·罗兰1866年出生于法国中部的一个小城镇克拉姆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写出了许多惊世之作,包括《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子》、《贝多芬传》等,19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十世纪初,罗兰感于世风日趋颓一靡一,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先后写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名人传记,一般称为“名人传”。在这些传记里,作者极力颂扬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鞭挞腐朽社会,渴望自一由,主持正义的一精一神,赞美例似造福人类为已任,为坚持真理和信仰,追求“真正的艺术”而受苦受难的钢铁般的意志。但他过分夸大了个一性一的力量,也错误地把托尔斯泰的博一爱一主义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看作挽救世道人心和救治社会的唯一良方。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
《贝多芬传》主要叙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不平凡的一生,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饱含激一情的文字,向人们描绘着贝多芬的成才之路……
贝多芬是被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贝多芬度过了冷酷的童年生活。
1878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访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学习的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且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的一精一神传遍欧洲,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贝多芬亲身经历与耳儒目染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世界观的形成。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在悲苦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谁歌欢乐的事业,只有音乐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一次又一次地拽了回来。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战胜恶劣的命运,战胜人类的平庸始终是他主题。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也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场公开演出,贝多并亲自担任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场面之热烈,几乎难以形容,演出结束时,由于耳聋,贝多芬听不见雷鸣的掌声,女歌唱家温葛尔含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