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篇一: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一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一性一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一性一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矗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一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一爱一惜时间,要一浪一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一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一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一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一精一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一爱一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一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6、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对于大学的含义,我不愿意多说什么,但是深有同感。名校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名校都有一大批名师支持着,没有名师,也无所谓名校了。
篇二: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介绍了周国平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念。教育有七条箴言: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一爱一惜时间,要一浪一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七条教育箴言是老生常谈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应该是从教的思想基础,但身边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似乎都在违背这些真理。整个社会的功利心很重,孩子也成为大人追名逐利的工具,说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为孩子,可事实却是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世故,情感也越来越缺乏,浮躁也成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宁静的心态离我们远去。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怎么就慢不下来呢?我们的孩子到底会成为什么样?这不禁让即是父母又是教师的我们心里惶恐不安。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阅读看得很重。周国平写到“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一精一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似乎也是人们变得浮躁的一个原因,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精一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一性一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一精一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一性一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一精一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一性一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篇三:《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的作者周国平是研究哲学的,他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针对当今教育发出清醒之一声。有几个教育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教育要去功利化
现在的学生不仅要学好数理化还要学琴棋书画,他们承载了太多师长的期望。“教育的理念”中,作者给出了教育的七条箴言,居首的就是“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家庭联手起来,让孩子学学学,练练练,学生普遍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课业期待。这句箴言犹如一缕清新之风吹进了浮躁的现实,让人突然醒悟。教育不要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而应关注培养健康丰富的人,用广阔的人一性一尺度和人生尺度衡量。学校教育是暂时的,一个人是否能成才,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取决于人一性一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一精一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一由。教育就应该促进内在自一由,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所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慢下来,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从学习知识中感受到学习的愉快,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太实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教育应该改变这种实用一性一品格,形成一种全民尊重一精一神价值的氛围,那样才有希望。”
二、教育要回归
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人一性一”。“回归常识”,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不能白天上课,回家还要做作业做到九、十点。孩子不是小皇帝,不能舍不得他做家务,学习料理家务、烹饪菜肴也是教育。“回归人一性一”,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一性一的小环境中,用各种习题,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这会让孩子的身心遭受严重摧一残。作者震惊于许多教师和家长做着和常识相反的事情,被体制力量推着往前走。教育体制改革非一日之功,在现行体制下,家长和老师应该创造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对他们的危害缩小到最低。
作者认为教育是要培养幸福和优秀的人,而成功只是因为优秀顺带着成功。新闻中类似于“北大毕业月薪八千遭父骂”、“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之类的不绝于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考名校,做高管做高官,得高薪住大房么?这样的人生就幸福快乐了么?作者认为,思考人生的意义,对指导教育改革有很好的作用。教育应该回归人一性一,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一由人。
三、阅读经典
对于语文教育,作者说:“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一精一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作为教师和家长,教科书当然无法抛弃,但可多给孩子提一供优秀的一精一神食粮。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提到阅读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一性一,周国平也不例外,他认为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作者就是热一爱一阅读的人,他强调要多读经典,如果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素质不会得到提升。
不仅成一人要阅读经典,孩童也要读经典。读经典让孩子从阅读初始就有较高的起点,读百科,读经典故事,让孩子的一精一神世界丰富起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一精一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往上引导,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提高其素质。
看了《周国平论教育》,让我对教育、对人生的认识少了些浮躁,多了分积淀。套用一句有关幸福的流行语来解读教育:教育就是让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篇四:读《周国平论教育》有感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彰显着周先生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深深地吸引着我。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一性一,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我急切想要了解周国平先生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放下手头的一切,埋首其中。
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是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精一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一性一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一精一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一性一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周先生的话语多么切中教育的根本,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归到简单的常识啊!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一性一”。守护人一性一,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一性一”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在书中,周国平特别强调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很多老师会问:“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一爱一看书,不一爱一学习?”那么试问我们自己一年又看过几本书?又有多一爱一学习呢?我觉得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的感官是很敏锐的,你的喜好会带动他们的喜好;班级里一部分学生的喜好会带动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几个班级的喜好也会带动整个学校的喜好。
有人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你忘记所学的知识后还剩下来的。我想现在的阅读习惯肯定会是他们以后剩下的那部分。我是小学语文老师,结合周国平所谈的观点,再联系玲珑小学校本课程《走进国学》的设置,我认为真的很有必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一盏心灯,不仅照亮孩子的童年,还会照亮孩子的一生。《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无不是孩子们成长的小小阶梯。书中许多令人深思的言语和无数动听的故事向孩子们展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教会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引领他们茁一壮、健康地成长。
此外周国平还强调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作能力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而且还能丰富自己的一精一神生活。读书时,我也写过日记,或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心情不好时作为排解,或是初恋时有难以忘怀的情节;工作后,我却很少写了,因为日复一日的教书,感觉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没什么可写;如今,我又开始写博,这才发现学生、课堂、生活每天都不一样。写日记,等于是自己站在局外重新审视一遍当天的生活,或是与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对话,或是怎样让明天生活得更好进行了思考。这样做,既能督促自己勤奋,正直地生活,又能锤炼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一操一,觉得对流逝的时间不再害怕,因为每天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心里踏实,感官也不再迟钝麻木。
《周国平论教育》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仿佛与他促膝相对,一杯香茗、一壶美酒,在闲暇黄昏后,聆听他娓娓道教育、聊人生,感受着一位智慧长者对教育的忧思与呼唤,分享着他智慧人生的幸福与欢乐。
篇五:《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一个成一人的眼,一副孩子的表情,在全墨的背景中,大大的眼镜一圈圈亮着,跳入眼帘的是:“守护人一性一,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这是《周国平论教育》一书的封面,整个封面的黑色穿透着周先生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精一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一性一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一精一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一性一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就是周先生思考论教育问题的基点。
“不错,这只是常识而已。可是今天的教育只是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一精一神一性一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一性一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归到简单的原点吗?!
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回归人一性一”。“回归常识”,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不能白天上课,回家还要做作业做到九、十点。孩子不是小皇帝,不能舍不得他做家务,学习料理家务、烹饪菜肴也是教育。“回归人一性一”,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一性一的小环境中,用各种习题,各种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占得满满的,这会让孩子的身心遭受严重摧一残。教育应该回归人一性一,培养身心健康、内心自一由人。
在书中,周先生特别强调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要有较高的读书品味。作为教师和家长,教科书当然无法抛弃,但可多给孩子提一供优秀的一精一神食粮。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提到阅读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一性一,周国平也不例外,他认为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作者就是热一爱一阅读的人,他强调要多读经典,如果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素质不会得到提升。
不仅成一人要阅读经典,孩童也要读经典。读经典让孩子从阅读初始就有较高的起点,读百科,读经典故事,让孩子的一精一神世界丰富起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一精一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往上引导,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提高其素质。
此外周国平还强调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作能力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而且还能丰富自己的一精一神生活。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当真正读过之后收获是不同的。周先生的话还在耳边萦绕:
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
所谓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