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走进毛衫文化
毛衫,相信大家都知道吧!这应该是在普通不过了吧。那么你们知道这舒适的毛衫是如何做成的吗?要经过多少工序吗?要多少部门的团结协作吗?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吧,对毛衫文化就像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吧!这次我们采访了爵派尔,走进了毛衫文化,对毛衫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接到通知后,同学们陆续来到。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有序地排成一队,踏上了去往爵派尔的路。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的,唧唧喳喳的讨论着到了目的地的事儿。尽管烈日烤着我们稚嫩的身体,但仍然抹不去我们兴奋的心情。
火辣辣的太阳向西悄悄地挪移了几步,而我们,仍然走在去往爵派尔的途中。“看!快到了1有几个同学指着前面一座蓝色的、长长的房子。我们加快了脚步,慢慢地靠近着爵派尔。
当经过爵派尔的传达室时,带相机的同学争先恐后地拍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几个也蹲下休息了一下。啊,我们走了这么长的路,终于到了!
一位阿姨带领我们走向了二楼。我们走向了第一个参观的工作室。哇!好多缝纫机啊!一眼望去,茫茫一片都是缝纫机,真是缝纫机的海洋啊!我凑到一个正在工作的阿姨旁边一看,那缝纫机正好玩,可以一停不停地钉。
紧接着,阿姨又带我们参观了套口间。那些机器上有数以百计根小针,还有一个个小点点,我也不明白那是干什么用的。只见干活的阿姨将布片围在上面,在做了些小动作,就套好了。咦?嘿嘿,真奇怪埃
几个拍照的同学真是忙啊,这儿没拍完又该换个地方了。现在我们在看整烫衣服。只见几个叔叔拿着熨斗烫着羊毛衫。那些羊毛衫烫的真平整埃真好玩,真想拿来玩玩。
虽然烫整羊毛衫很好玩,拉横机才更好玩呢!不信?跟着我来就知道了。
两间很宽敞的房间,机器声哗哗的响,虽达不上震耳欲聋的程度,却足够让人心烦。走进门去,很多阿姨们握着杆子,左右不停摇摆着,那布却逐渐多起来。电脑横机更棒!没有人摇,一样可以动,并且更好、更快。
看着最后的羊毛衫,那一步步工序,一个个过程,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别看这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羊毛衫,在它手上,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凝聚了多少心血啊!
这次的采访,让我对一问三不知的毛衫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了毛衫的制作过程,和团结协作力量大的精神。毛衫文化并不乏味,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总会有所发现,有所了解,有所领悟。你们有没有对毛衫文化有所了解?
毛衫文化如此丰富多彩!让我们走进毛衫文化,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吧!
篇二:文化本是一场苦旅
很早就知道余秋雨先生写过的一本书叫《文化苦旅》,那是因为”文化本是一场苦旅”,今天有幸读完全书才深深感受到余先生这本书中书眼”苦”的含义。
一开篇,文章便显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个道士将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国宝以极低的价格,为了自己的一点点私心和贪婪,却将中国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价值放弃,换来的是一辆辆马车将中国的一吨吨国宝拉走,或许是时代的抉择吧,道士却不知他打开的那个洞窟是世界奇绝。大西北的凛冽的风吹的敦惶在无助地流泪,如今,面对于道士的坟墓与早已空空的国宝宝库,留下的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啊,这次第,怎一个“苦”字了得?同样的,随着读者对文化遗产的丢失的遗憾,作者也感慨开来,一开头便是对历史的深深叹息,让人尝过了苦的滋味。
随着作品的深入,我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游览大好的风景,与他一同感受与前行。“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随着他这样一个开篇,我们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时代,在他那无尽的表达下,当他对一片片风景或欢呼鼓励,或低调批评时,都能深深感受这前人的创造与后人的或悲或惊。当然,文章中也不乏风趣地写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气,对他人的鄙视,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缘故,他把上海人写的如此令人喜忧皆具。至今让我无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啬,但也无不显示出作为大都市人非凡的头脑与智慧。文章就在这样一篇一篇的游记中结束了,大半个中国便透过作者这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化为这样一本《文化苦旅》。
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这是他闲暇之余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惊的是,这样一本小小的作品却记录下的是中国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国的所有人文与风景在一本小书中展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对于书眼“苦”我想可以这样理解:旅游中肉体的苦,心灵的苦却能化为文化和思想的甜。
篇三: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采。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寿”、“喜”等贴在门上,窗户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爬到灯台上去头油吃。它的眼睛滴溜溜地四处张望,害怕人们发现呢。等它把灯油装到葫芦里的时候,葫芦却有个窟窿。灯油一滴一滴地流到地上去了。小老鼠急得直跺脚,连忙跳下灯台趴在地上用舌头去舔,那贪婪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麽精彩。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篇四:快餐文化令人忧
既食、方便、快捷是快餐的优点,它方便了很多人。然而,当这种“速食品”进入文化以及文化市场,我笑不出。
当今各书店看似琳琅满目的背后呢?其实满目萧然。看看我们的书吧,就像一盒盒快餐,着实“快捷”、“方便”——一遍搞掂,绝无余味。
食用的快餐,目的是为了填饱肚子,是物质需求的满足,这是方便的;然而,上升至文化与文学这些精神层面就有害了。读书是为了丰富、学习、积累、感悟,最后沉淀,这些过程是有前提的。读一本书,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后续工作又如何开展呢?就像盖楼房,没有空地,没有原料,能盖么?我认为是不行的,即便有土,有原料,但尽是劣土、废料,又能盖出什么好楼呢?
快餐文化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文化市场混乱:出版商审稿不严,拜金主义横行。若不禁止,文化的背离现象则会日益加重,社会的主体文化进程必难以求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今日,欲在书店寻觅一本《沈从文散文集》,却被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各类“新文学”书籍包围着,不知这是怎么了。
快餐文化乱市场,新新文学令人忧!
若有古人存现市,此情此景怎罢休?
鲁迅爷爷曾今说过的:“救救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