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阴影作文
篇一:光明·阴影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的确,光明与阴影相互交融,存在于美中,我们只有全面地看待光明与阴影,才能享受美好的事物,活得快乐而精彩。
忽视光明的存在,只看到阴影的人是注定不能快乐的。你可记得曾经写下“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绝妙诗句的天才诗人海子?为何一个才华横溢、享有盛名的天才选择卧轨自杀?我想,是因为他没有悟透光明与阴影相互交融的道理,只看到了社会的阴影面,放大了阴暗面,所以,他封闭自己,郁郁寡欢,最终,一代才子却上演了人生悲剧。回头遥望,早在古代,这样的例子也数见不鲜。一代枭雄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灭秦立楚,名声显赫,曾是雄霸一方的西楚霸王,可当遭遇垓下之战,耳闻四面楚歌时,他顿时觉得光明不再,人生无望,竟对天呼喊,自刎乌江。为什么不尝试卷土重来?为什么被失败击倒?也是因为只看到阴影,没有看到光明啊!
只看到阴影却不见光明的人会失败,那些只看到光明,漠视阴影存在的人难道就有好的人生结局吗?
曾记否?大商王朝何等繁荣?曾经的纣王多么不可一世?面对先祖攻打下的美好江山,商纣王帝辛不懂得居安思危,只看到舒适奢华生活这种表面的光明,不知道光明与阴影相随,于是他变得不理朝政,杀比干、造酒池、建肉林,终日过着淫逸骄奢的生活。而最终他亲手将大商六百余年的基业埋葬在酒池肉林之下,自己也只落得“暴君”这一千古骂名。这难道不是片面认识光明和阴影而导致悲惨下场的一个力证吗?
只有全面的认识光明与阴影,才能赢得精彩人生。
还记得阶下囚的越王勾践吗?昨日一呼百应,今日俯首称臣,多大的反差!但勾践看到自己战败的这一阴影,更从战败中看到了光明,他卧薪尝胆,十年磨剑,最终破齐复国,终成大业。还记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吗?“少无适俗韵”却误落“尘网”,难道他没有看到阴影吗?当然看到了,可是他却深知,阴影的背面是光明,众人汲汲于名利,他却辞官归隐,换一种活法,他的人生变得更为精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阴影与光明如同黑夜与白昼,陪伴我们一生,只有正确看待光明与阴影,不沉浸于光明的喜悦,不深陷黑暗的痛苦,才能使人生快乐而精彩。因为——
光明背面是阴影,而阴影尽头有光明。
篇二:光明与阴影
培根说:一切幸运,并非不暗含哀伤;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光明与阴影,如人生的两个侧面,像一尊雕塑,一幅油画,人生在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中才得以完整,得以成就其大美。
光明,人生之所向,仿佛人生的一切美好都只蕴藏在光明的顶峰。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的欢愉在光华环绕中尽显。但仅有那金碧辉煌的灿烂便可以涵盖人的一生吗?不。在众人追逐成功的欣悦之时,我却更看重阴影中所蕴含的力量。
泰戈尔曾写道:一整片暗夜的漆黑,也掩盖不住一点灯光的明亮。一句小诗,曾于多少个彷徨无助的夜给我以温暖,让一股暖流融化于心房。漫步于河堤,我曾于黑夜中看着对岸的灯火,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诗的真谛。于寒夜之中,满天的黑暗,却永远敌不过一点灯火所能给予人的温暖。正如希望,正如暗夜下阴影中的光明。
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面有菜色却仍能留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言;苏东坡谪居江南荒野、蛮芜之地却笑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毛泽东于长征路上,八千里遥遥路途,山川艰险,前截后追之中,却在《长征》中写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于人生的阴影之中,识透生命的光影变化,永远以积极的心绪看到光明,这是智者,也是勇者,更是把握命运光彩的画师,而其人生的图轴也于这光与暗的变化中实现其特有的华彩。
这不比一片的灿烂或满纸的阴影更为美丽,更加真实吗?正如完美的雕塑,总是兼顾光明与阴影的变化,也正如杜甫笔下阴阳割昏晓的泰山,晦明变化中,方显人生的多彩。贝多芬一曲辉煌的《欢乐颂》是于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样的困境中完成,巴尔扎克九十八卷的《人间喜剧》也正是于其负债累累之时开始创作。光明下的阴影也更多地让人们对其崇敬。
难以想象只有光明的人生,也难以想象只有阴暗的生命。在光影交替中,在晦明变化中,人生才得以成就其大美,实现独有的光华。
篇三:阳光与阴影
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天地一片混沌,万物处于一片蒙昧之中。盘古一斧劈开天地,诞生了日月,世界便有了光。有了光,自然也有了影;有了光影,是非黑白便开始分明。
阳光与阴影是一对相生又相克的矛盾体。阳光热烈、明亮、通透地洒在大地上,于是使隐晦的阴影展现出羞愧的轮廓。阴影怯懦、森然、鬼祟地藏在实体的背后,巧妙地避开了阳光下的透视与灼烧——阳光与阴影的界线明晰而深刻。
选择阳光还是阴影——是人生中重要的课题。
选择站在阳光下,便选择了顶天立地的姿态,更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承担与忍受。“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光下生活的人们,必须褪去阴腐的气息,活出一份坦荡,不惧怕人性的污点在太阳底下曝光。希图虚伪的修饰,固然能一时保存光鲜的躯壳,但真相和时间迟早会将他推到日光下,将那份光鲜摧毁、剥离。
选择站在阳光下,不仅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更选择了堂堂正正的气节和直面困难的勇气。国运凋敝的明朝末年,是谁一马当先冲出关隘闯入枪林弹雨的战场?袁崇焕扛着那面千疮百孔的大明的旗帜勇敢地面对疮痍的大地和如狼的敌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阴影中敌我双方的暗箭不约而同地向他射来,可他却不愿退后一步,宁愿倒在阳光下的血泊里。越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那勇敢越是执著,越是悲壮——当多数人逃到了阴影中苟延残喘躲避锋芒的时候,荆轲留在了阳光下,岳飞留在了阳光下,秋瑾留在了阳光下……肉体和生命在烈焰中消逝,精神的光辉却在太阳下永生。
然而从古到今,不乏有人将阴影看作人生的温床、生命的港湾。阴影的安逸与暗箱诱惑了太多的人,让他们忘却了同样寄生在阴影里的病毒与虫鼠,甘愿以匍匐的姿态牺牲尊严以换取所谓的成功。蛰伏在阴影里的人们,恐怕心灵的阳光早已所剩无几了吧——欲念就像一座座大山遮蔽了所有的光明,卑屈的姿态也正是他们可悲心灵的缩影。
在这个时候,我更怀念阳光满地普照众生的情景。我愿更多的阳光照进人们心中,洞穿私欲的屏障,让这世界更坦荡、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