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话题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文

时间: 2017-02-12

1

只缘身在此山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作“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人类的感情丰富,或憎或爱,或欣喜或悲伤,有丝丝的愉悦,也有淡淡的忧伤。于是

,伴随感情而获得的认识总会绚丽多彩,但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与李清照的认识为何悬殊,我想,应该归结为两人的经历、身份以及感情的把握不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悬殊,才得以造就伟大的词人。

人类需要认知,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人类也是感情动物,认知的过程也包含感情的表达。源于人心灵的精神血脉需要充满感情的认知!

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

议论时,认知更加丰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辩。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

由此观,感情是认知的血脉,使它生机盎然,使它娓娓动听,而感情也离不开认知,它要在一次次的认知中表达。

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知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知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2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仅仅因为它意境优美,更主要的是这首诗中的后两句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的思想、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绕不出“此山中”,走到山外去“欣赏”。考虑问题时,我们要绕出圈子,站在各个角度上去考虑。有时我们往往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从不考虑如果自己是另一个人,又回怎么想?看问题要想看的更全面,更透彻,必须这样做。

但再从另一方面去想,庐山之美,如果只在山外看,却不亲身体会,走进去欣赏,没有什么意义。只有身在山中,才能领悟出它内在的美。在山外,却只能欣赏到它的表面。这自然就成了矛盾。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就拿我们来讲吧,我们是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未成年人,享受着社会给予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呵护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在关心着我们,但我们却被幸福“侵蚀”了。家长的溺爱,造成我们没有自立能力,老师依赖别人。在别的孩子看来,一定会觉得我们十分幸福,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但在老师眼里,别的家长眼里,就认为这对我们没有一点好处,现在是轻松自在了,可以后呢?我们还要在依赖家长吗?可见,“旁观者”特不是都“清”的。

再拿吵架这事来说吧!双方因为某种原因而吵架了,自己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的。而旁观者却看的清清楚楚,谁是谁非,心知肚明。所以说,一般来讲旁观者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吾学此诗,真乃感触甚多矣!

3

只缘身在此山中

生活就像一张网,当我们钻进每一个小洞中时,我们就变小了。

——题记

每一个人都轻易陷入奋力耕耘的状态,勤奋之势令人咋舌。但陷入其中有时却并不是一件好事。

记得有人曾向我提及过一种小巷思维。当人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时,运气好兴许是一片新天地。但绝大多数更容易走进一个死胡同而一筹莫展,当人生陷入此般境地,便自然有许多前辈高人生出些怨念。例如,人生就像赌博。可想而知,或许他们当初也曾意气风发,奋力耕耘在人生各个角落,或许也有平步青云的机会,或许也曾大起大落。但一个转身一切便让他们陷入万劫不复。

为何会如此,因为他们身处人生某座大山之中,难以眺望。

其实有两个词是我特别喜欢的,意识与操作。对于一件事来说,意识要求我们对它的把握能力,而操作则是一种处理能力。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不断从操作中获得经验,将思维变得完善,提升整体的把握能力。

上升到人生来说,意识让我们看清自己所处的境地,并要求到自己实际处理每一件事的能力。我们无法从某一个动作或某一件事中认识到什么,但我们可以从拥有的意识中去做到很多事。

回到小巷思维的命题,当我们认定人生只能从这个入口冲出去时,便忽略了意识的指导。这是无法想象的,但退一步让我们回到街口再看整个事件,也许境地便不会如刚才那般尴尬。

人生无法从具体技能中去把握,我们从无数事件中总结自己所有所要的,摒弃不好无用的。这是一种规划,是一种高于操作的意识。

这也许就是读书的原因。丰富思维的过程就是产生意识的过程。我们从中培养出不同的性格、理想,从而实现不同的人生轨迹。我们在同化的过程中不断异化,在同一种文化下产生属于自己的基因,却又不失应有的基矗

人生就是一张网,但网是我们编织的,只为更好的规划人生,而不是困住自己。

4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1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鸣呼!

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鸣呼,秦国方统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1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1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1

上一篇:初三后悔作文 下一篇:打油菜籽作文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