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话题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话题作文 >

革命圣地延安作文

时间: 2017-02-12

1

圣地延安

延安,是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延安,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也是全国亿万人民向往的地方。四月九日,我们要去熟悉的延安参观学习。可这次去延安却与往常去延安的心情有着天壤之别。

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便穿着校服来到学校,校园里到处洋溢着同学们的笑声,一张张兴奋的笑脸像早春的桃花。

六点钟,我们准时出发了,车队浩浩荡荡开出校门,尤如一条长龙,这壮观的气势吸引了许多路人的目光。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去把延安精神追寻。

到了延安,我们先来到了革命纪念馆。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那高大、雄伟的铜像。面对伟人的铜像,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同学们怀着对伟人的崇敬和爱戴,举行了庄严的纪念仪式:出旗、献花篮、诗朗颂、宣誓。接着,我们参观革命纪念馆,走进大厅,最醒目的就是那红色的地板,代表“血”的颜色;天花板上有十三枚五角星,代表中国革命在延安十三年的艰苦历程。随着人群,我们来到里面,一进门就是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活动路线示意图,旁边是陈列在玻璃框中的旧书籍、大刀、红军穿过的鞋、戴过的帽子等等,看到这里,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红军展转陕北时敌人围追堵截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革命先烈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面……

参观完革命纪念馆,我们又去了四。八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向烈士敬献了花圈,六。(四)班同学向烈士庄严献词,全体同学宣誓: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接下来,我们分别在枣园和杨家岭参观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毛泽东、周恩来等几位伟人的旧居。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革命战争年代那些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流血牺牲的场面,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煤油灯下辛勤工作等一幅幅画面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不能愧对那些革命先烈,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长大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车队载着我们出发了,我们一路欢歌,一路笑语,驶向学校,驶向家园,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

感悟延安精神

“五一”长假,我踏上了红色之旅,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去了吴起镇、瓦窑堡、洛川、凤凰山,看了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南泥湾,红色旅程每一个景点都让我流连忘返。感受了枣园的灯光,聆听了南泥湾好地方的动人故事,领略了革命领袖的光辉身影,我肃然起敬,由衷敬仰。

在枣园,注视一代伟人居住的窑洞,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的领导者们在煤油灯下辛勤工作等一幅幅画面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似乎看到一盏一盏闪亮的灯光,照亮着布满黑暗的旧中国,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思考着、商讨着、决策着、指挥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引导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南泥湾,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映上眼帘,“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传唱至今的优美歌声仿佛在耳边回响,这是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真实写照,描绘了延安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的丰硕成果。1941年至1942年,陕甘宁边区在经济上遇到了最严重的困难,面对这样危机,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响亮的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边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于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开展起来了……

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这13年,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13年,是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创业的13年,是中华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3年;这13年,也形成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精神——延安精神。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如今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之情。这不仅是因为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而且这片神奇的土地,还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历史的红色旅程是革命先辈们开创的,未来的红色旅程是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开创的。因此,我们决不能愧对那些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战的先烈们,更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宏扬延安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引领我们的生活航程,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按照胡总书记的希望去做: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天天向上,全面发展。

3

谁不说咱延安好

我们家住在圣地延安,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听前辈们讲,过去这里贫穷落后,土窑洞、小米饭、赶毛驴、穿粗布衣便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所以,许多小伙子都到外面闯出路,姑娘们也远嫁到外地。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今日的延安青山环抱,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高耸挺立,像是三位威武的士兵,时刻保守着延安城。

铁路复线即将开通,又增加了航班,高速公路穿梭而过,一下子拉近了延安与各地的距离。

延安的街道宽阔平坦,两旁风景树整齐排列,错落有致的高楼直插云峰,酒店、茶楼、宾馆、商店林立。晚上,五光十色的灯光交相辉映,延河大桥、嘉岭大桥、彩虹大桥如七色彩虹悬跨延河,圣地此时便成了灯的世界、光的海洋,流光溢彩,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呈现眼前,甚是壮观!

今日延安蓝天碧水,满目苍翠,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的好地方。一年四季,中外游客如流,都赶来这里观光旅游、接受鲜活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个个盛赞延安的巨变和美丽。

一个平安延安、富裕延安、魅力延安、生态延安、和谐延安正呈现在人们面前。谁不说咱延安好!

我为延安而歌,我为延安的巨变而自豪!

4

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是全国着名的革命圣地,是红色革命起步的地方,是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地方,是以二万多军民战胜了二十五万敌军而载入史册的地方。于是,我慕名来到了这里。

延安有一个特色就是窑洞。窑洞四周没有窗户,不通风透光,低矮阴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居住在这样的窑洞里。窑洞也就成了革命的策源地。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可算是最好的,但也十分狭校延安人民为了表示对主席的敬仰,特地为他在窑洞边修建了一个“卫生间”。只不过就是垒起一堵小小的土墙,架起一个小小的木质栅栏,里面放着一个木澡盆。“豪华套房”也就算建好了。当时的延安是打日寇、防内战、谋划解放全中国的指挥中心,是革命的心脏。毛主席和其他四位常委运筹帷幄,制定了一整套革命韬略。毛主席的《论抗日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宏篇巨作,就是在窑洞的油灯下写成的,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军民团结、队伍团结成为一种高尚的风气。朱德总司令的房间里有一套弹簧软座沙发,是毛主席亲自送给他的。而他自己坐的是木椅和木沙发。

毛主席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的大学毕业回到延安后,他拉着儿子的手,对儿子说:“你外国的大学毕业了,中国的大学还没毕业。你还要到‘劳动大学’去好好学习学习。”于是,他带着儿子拜当地的劳动模范为师,成为延安的一位“实习农民”。

“人人劳动气死牛”,就是形容的当时南泥湾大生产的场景。两万多延安军民都投入了生产自救运动,边打仗边开荒边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保证了军民生活和战争的需要。日理万机的领袖们也不甘寂寞,积极带头投入大生产。比如周恩来总理,别人送给他一架纺车,他便从繁忙的事务中抽出时间学习纺线。在纺线比赛中,周总理还得了一等奖呢!正像一首民歌里唱的:“红米饭啊南瓜汤,金丝被呀盖身上……天天打胜仗啊打胜仗。”

古时候农民起义,有很多农民军队离成功只是一步之遥,却因为脱离群众,追求享乐,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后走向崩溃。明末李自成起义不就是一例吗?可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不是这样。他们亲近群众,关心民众疾苦,尊重工农,从不摆领导的架子,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试想,如果没有农民们为他们种植粮食,没有工人们为他们制造武器,即使你满腹经纶,没有人民支持又能怎样呢?正因为领袖和人民心连心,才形成革命的大团结,才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才有抗日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壮举,我们称延安是革命的摇篮,真是名副其实。

延安不是一个贫瘠之地,而是精神富有的家园;延安不是一个普通的城镇,而是永远闪耀着红色光辉的圣地!

延安,我爱你!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