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诗句祝福语大全个性签名如何表白英语句子 情书幸福离别

话题作文

您现在的位置: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写昆明名人的作文

时间: 2017-02-12

1

人民音乐家聂耳

同学们,五星红旗升起来了,国歌声还在回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你们可记得这首歌是谁谱的曲吗?他就是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同志。

1912年2月14日,聂耳诞生在美丽的春城——昆明市的一个普通人家。1935年7月17日沉溺于日本大海的波涛之中,当时还未满24岁。聂耳从小酷爱音乐,他自幼受到云南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艺术的陶,一有空就跑进茶馆欣赏滇戏、花灯。聂耳用音乐作为武器,投入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之中。他以战斗激情写下了大量革命歌曲和音乐作品,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唤起了工农群众的爱国热情。聂耳创作了《大路歌》《码头工人歌》《新女性》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以雄壮、刚毅的曲调,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奋起抗战的决心,它如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抗日将士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在这首歌里,注入了聂耳高昂的斗志、执著的追求和不屈的精神。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几十年来、这首歌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急流险滩,越过了千山万水,创造着人间的奇迹,鼓舞全国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聂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同学们,让我们高唱国歌,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

2

人民音乐家聂耳

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被郭沫若称赞为“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成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这首激昂高亢的旋律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所作。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并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活动。

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聂耳不仅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艺术才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开路先锋和反法西斯的勇士。在此后的两年中,聂耳为歌剧、话剧和电影谱写了《新女性》《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主题歌和插曲30多首,在全国广为传唱,对激发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作用。他所编写的《金蛇狂舞》《翠湖春晓》《山国情侣》等乐曲,深爱人们喜爱。

1935年,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在民族危亡时,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御侮、奋勇抗争、一往无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这首作品一经诞生,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国大地上到处传唱,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由于聂耳所谱写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成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和战斗号角,因而引起了反动当局对他的仇恨而要逮捕聂耳。聂耳按照党组织的决定离开上海,取道日本赴苏联。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3

我爱家乡伟人——郑和

我的家乡在滇池湖畔的一个小城镇—晋宁。滇池是云贵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500里滇池,烟波浩渺。春天的滇池一片新绿,湖边长满了垂杨柳,芦苇丛比人还高,到处生机勃勃;夏天的滇池边有许多儿童在嬉戏,充满了欢声笑语;秋天,丰收的季节,滇池上白帆点点,人们开始捕鱼了;冬天的滇池很平静,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宛如一位头戴白纱的少女。滇池不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滇文化,还孕育了一位“航海巨人”——郑和。

郑和出生在晋宁。郑和从小就和兄弟们在滇池边嬉戏,是滇池这位伟大的“母亲”赋予了他与风浪搏击的勇气。郑和一生奔波于大海,率领着全世界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七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郑和敢为人先,是中国第一位跨出国门,走向大海的人。他先后抵达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在促进亚非人民的友好往来,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郑和是最令我爱戴和敬仰的人。晋宁这个小城镇十分平凡,没想到还孕育了这么一个伟人,使我感到十分骄傲、自豪。郑和体现了中华文明礼仪的深远、博大。他播撒着和平的种子,收获着四海同心的和睦,是我心目中的“和平使者”。郑和远航要比麦哲伦、哥伦布、达?迦马早上百年,并且他们都是带有侵略性的航海,和郑和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家乡人民为了纪念郑和,修建了郑和公园、郑和故里、郑和铜像,以表达家乡人民对郑和的怀念和崇敬。我从郑和身上学到了不畏艰辛、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世代传承学习。

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在航海史上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篇。郑和不仅是我心中的伟人,更是我们民族的荣耀与骄傲。郑和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会消逝的。郑和是面向世界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航海巨人”!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伟人郑和。郑和精神,永放光芒!

4

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体现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开放、进娶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是1405年至1433年,总共有七次。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十分庞大,船与船之间需要联系,当时还没有电讯方式,那它们怎么联系?船队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船队采用“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的方法。有时遇到能见度差的天气,铜锣、喇叭、螺号也作为联络工具。这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上的指挥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的科技成就。

中国很早就能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只航行的方向、位置。郑和的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结合起来应用,提高了测定船位、方向的精确度,叫做“牵星术”。这项技术表明了那个时候中国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航海图、针路簿记来保证船只的航行路线。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七次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抵达了大西洋,穿越了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三个大洋。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各种困难是很了不起的,不仅要掌握各种技术和知识,而且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

郑和七次下西洋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他已经60高龄了。但这次他没能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

郑和代表了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难,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5

郑和远航

故事发生在1405年7月11日,这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就在这样一个好天气,人们都聚在苏州府刘家港凑热闹。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呀,35岁的三宝太监郑和受明朝皇帝派遣,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

这船队非同寻常,坐在上面的人种类繁多,有水手,翻译,医生等等,共两万多。船队由宝船、战船、粮船、水船共二百多艘。最引人注目的是六十二艘宝船,每艘长148米,宽60米,有现代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上面插着九根桅杆,十二面风帆,帆上画着龙。船上可以坐1000多人,需要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许多当时航海用的最先进的仪器。

时近中午,高大威武的郑和走上指挥船,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1人们心情无比舒畅,一齐欢呼,船队像一条巨蟒,声势浩荡地出发了。

船队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会代表明皇上去见该国的最高领导人,并送去重礼,希望这些国家能和明政府友好往来。人们见明朝的船队来了,都挤到海边来观看,不停地赞叹,与大明商人做生意的人有很多。

当然,这次远航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危险。在大海上,船队遇上好几次大风浪,一浪连着一浪拍打着船只,但郑和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一次次战胜风险。船队在返航时还遭到海盗打劫,郑和根据情报部门的报告,做好了防御准备。晚上,海盗来了,郑和马上用长蛇之阵,舒展开来,又用九宫八卦阵围住敌人,火烧敌船。海盗无处可逃,只好束手就擒。

郑和一生中共带船前前后后出使过七次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目标高远,意志顽强,视野开阔。郑和下西洋打开了中国千年闭关自守的大门,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

6

郑和下西洋

我为我国明朝的航海事业感到骄傲,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尤其是郑和第一次远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每到一个国家都首先递交明成祖的友好信件,与各国进行友好交流,从不炫耀武力,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各国老百姓用土特产与他们交换中国的瓷器,丝绸等,还赠送礼品给他们。远航途中他们也遇到很多凶险。面对险恶的风浪,郑和总是镇定自若,一次次化险为夷。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严阵以待,最终战胜敌人。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我心中的偶像,我要以他为榜样,长大成为一位出色的航海家!

7

“郑和”

“郑和”,是我们民族的自豪,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整个世界的奇迹。

他本来不是姓“郑”的。他是一个宦官,被分配要“燕王”的门下,“郑和”在“燕王”和“建文帝”打仗争夺皇位的时候,立下了大功,后来,当“燕王”当上了皇帝之后,就赐他姓“郑”。

他曾经七次下西洋,轰动了全世界。他带的人,有两万八千七百多个人,这些人当中,有医生,水手,向导,卫兵……和曾经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带的人相比较,就感到了“郑和”出夕阳规模宏大了,哥伦布带的人只有几百人,和两万八千七百多一比较,就显得渺小多了!在比较一下船只的大小,“郑和”所带的船中,有“宝船”、“粮船”……总共有一百多只,根据科学家们统计,那个时侯,“郑和”带出去的船只比当时欧洲所有国家的所有船只还要多!

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一下:这么一只规模庞大的舰队要是和一个国家打起仗来,一定会赢的!哪怕是当时的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都没有那个时候的中国强大!不过,“郑和”带得船只所到的地方,没有一处受到了“郑和”船只的攻击,他们也没有凭着自己的力量强大,而欺负弱小,“郑和”带得人上了岸,就用从自己国家带回来的东西,和当地的人民进行交换,所以,在“郑和”回来的时候,载满了别的地方的好东西,如“夜明珠”、“洋酒”……

在当时落后的航海技术下,“郑和” 是怎样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七次下西洋了呢?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种方法让他们不在海上迷路,还有向导地帮助。

遗憾地是,“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回来的时候,死在了船上,享年五十六岁!

上一篇:我的对手作文 下一篇:一个动作作文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