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名人作文
1
我眼中的名人世界上有很多名人,有诗仙李白、有意志坚强的牛顿,还有不拘小节的爱因斯坦……他们都是我眼中的榜样,尤其是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有一次,小爱迪生在火车的行李车厢内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实验中。由于车速太快,一支泡着磷块的玻璃瓶被震落到地上。因为磷一接触空气就会自燃,所以,玻璃瓶掉下来摔碎后,磷块就烧了起来。转眼之间,烟火弥漫了整个车厢。一车厢的人都被惊动了,大家一齐动手,扑灭了蔓延的烟火。列车长看着一团糟的局面,气得大吼大叫,还狠狠打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正好打在小爱迪生原来就有伤的右耳上,使他的右耳永远失去了听力。但这并没有阻止爱迪生以后的发明创造,我仍然热爱他的发明研究,最后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
爱迪生这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个性非常值得我学习,我们应该在困难和失败面前永不低头,他永远都是我眼中的星。
2
我眼中的名人人人眼中都有伟大的名人,我的眼中也有名人,他默默奉献,他就是雷锋,小时侯爸爸给我讲雷锋的故事,我还记得雷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中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雷锋的母亲去世了,年幼的雷风住进了邻居家。那时我非常敬佩他,因为雷锋默默奉献。帮助他人的精神使我非常感动,那时我就想:“我长大了也要想雷锋那样帮助人。”
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不仅要学习雷锋还要学习张私德为人民服务,他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这样死也是有意义的,就象司马迁说过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为人民而死,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长大了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全心全意的为民服务。
3
我眼中的名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贝多芬
历史的滚滚波浪溅起千千万万朵水花,我只将一朵小心翼翼地摘下。
从贝多芬落地时的那一声啼哭开始,他的生活就注定了坎坷和不平凡。
再嫁的母亲让他不得不与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父亲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而是令人疯狂的在小黑屋里一天又一天的小提琴或是羽管键琴练习。但他没有放弃他的梦想——音乐。他十几岁时就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任,酗酒的父亲,两个弟弟,而他所热爱的母亲也猝然离世了。这些对于一个仅仅十三、十四岁的贝多芬来说,是一个个难以跨越的鸿沟,沉重的打击逼迫他放弃自己的音乐。但是性格刚毅的贝多芬没有想过要放弃,他心中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翻越一个个鸿沟,一座座高山。
他长得也并不赏心悦目。火红的头发透出他火爆的性格,笨重的大鼻子,紧抿着的嘴和坚毅方正的下巴。不只是容貌上的缺陷,当他正值青年二十岁时,他作为音乐家最重要的听力,也开始衰退了。
这时的他恐惧、迷茫,心中充满了痛苦的感情。他对音乐充满了狂热的爱,但残酷的现实逼着他做出一个改变他一生的抉择:是坚持还是放弃。
他选择了前者,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继续孜孜不倦地奔跑着,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的失意,都无法动摇他心中坚定无比的信念,他已经离不开,也不愿离开他所钟爱的音乐了。他怀着满腔的热血,谱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曲谱,流传至今。
坚定的信念,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让贝多芬深深被记在了我的心中。当遭遇失败,一直以来的梦想和追求遭到质疑时,我都会想起那个身残志坚的人来。这是,一切困难似乎都不再是困难了,我可以昂首挺胸,将所有的阻碍、质疑都踩在脚底,从容地走向成功。
我眼中的名人,贝多芬,他是一只不会向命运低头的狮子,他坚定的信念和对梦想的追求击败了艰难的命运,同时他也昂起了他那颗骄傲的头颅!
4
我眼中的名人她,相貌平平,个子矮小,眼中却泛着无比顽强的光芒。
她,虽然身材比常人要逊色那么几分,但是她却战胜了让常人都望而却步的困难。
她,就是邓亚萍。
“乒,乒,乒……”在一个中等大小的训练室里,不时地传出邓亚萍练习乒乓球的声音。
此时,邓亚萍已经是满头大汗,T恤衫被汗水浸泡以后,已经是贴在了邓亚萍的身上,就如同透明的一样。汗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显得十分狼狈。
但是,邓亚萍并没有停下来,仍然沉浸在训练的世界里,已经到达了一种令人生畏的境界。
地板发出“咚,咚,咚……“的响声,不知道情况的人还以为要地震了呢!但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在邓亚萍脚上的那双鞋十分的大,也十分的笨重。
这样的鞋,怕是那些举重的运动员穿起来都会感到有些吃力吧,那更何况是邓亚萍这样瘦小的女子呢!
可是,邓亚萍却做到了,穿上那双又大又笨重的特制训练鞋,却行动自如,这难道不是邓亚萍努力的结果吗?
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见了邓亚萍出现在国外的一个体育颁奖仪式上。她和主持人在台上进行乒乓球比赛,令所有人吃惊的是,邓亚萍用迷你版的乒乓球拍还有我们中国人用来炒菜的锅铲和主持人对战,而且发挥到极致,这让所有人赞叹不已。
邓亚萍,一个普通都不能再普通的乒乓球运动员,却创造出了乒乓球的新的辉煌,也就是体育界的新的辉煌!
5
我眼中的凤雏世人皆知南阳卧龙,却少人知襄阳凤雏。
凤雏是三国时襄阳的名士。他姓庞,名统,字士元。因为相貌丑陋而仕途坎坷。唉,古今皆然,令人叹惋!
他曾在鲁肃的推荐下投靠孙权。孙权见他相貌丑陋,便认为他没什么本事,未加重用。我想,如果当时孙权重用庞统,也许三国鼎立会更加精采。
之后,鲁肃又把他推荐给刘备,便出现了“耒阳县凤雏理事”之事。大材小用!幸好经诸葛亮的鼎力推荐,爱屋及乌,才被刘备重用。官至副军师,中郎将,才得以施展才华。
可好景不常。庞统在帮刘备取西川时,害怕诸葛亮之言而使自己不能施展才智。便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一意孤行,坚决主张进攻雒城。满以为胜券在握,却不料死于落凤坡乱箭之中。年仅三十六岁,风华正茂之时。因此,后人很少了解庞统,而只推崇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更不用说他那惊世才华了。
有人因落凤坡之事而否认庞统的才干,认为凤雏徒有虚名。其实,以庞统的才能,恐怕东吴的周瑜,曹魏的司马懿也不见得能胜他几分。我认为,当时只有诸葛亮才能,能与他平分秋色。
在赤壁之战中,他能对曹操使出连环计,让老谋深算的曹操深信不疑,可见他比曹操更胜一筹。在帮助刘备取西川之时,他能连续给刘备献出三条妙计,足见他才智过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不能完全施展他的才华。是天不容人啊!
如果没有落凤坡之事,也许曹魏便会灭亡,汉室可以复兴。因为诸葛亮与关羽能确保荆州万无一失,而庞统与刘备能固守西川。等到时机成熟了,便可和曹魏正面交战。庞统与刘备取汉中,出祁山。诸葛亮与关羽出荆州取荆襄之地,再取樊城等地。两者形成钳形攻势,夹击之势,相机攻取长安与洛阳等曹魏中心地区,大事可成矣。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之言,的确不假。也许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