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事迹作文
1
古代的名人事迹我读过很多书,但是,有一本书让我非常受感动。这本书是《中华名人百传》,有上、中、下三册,每册都有100多页。
这一套书,不光是写古代名人的一些事迹,一些丰功伟绩,还写了那些遗臭万年的贪官,那些祸国殃民的奸臣。
这套书第一篇就是讲:智勇双全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原名赢政,他生性残暴,心狠手辣,但他又非常大度,他筑长城为后代人做了贡献。秦始皇从小就很艰苦,当时赵国和秦国两国失和,他和他母亲一直东躲西藏。一直躲了6年,他才第一次踏上秦国的土地。
但最令人佩服的一件事就是他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他先打败了六国中势力最弱的朝国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招集兵马,向赵国进攻,赵国拼命地抵抗了一年之久,最后还是被秦军攻破了。后来又灭了魏国。接着秦军直接向燕国进军。秦王政二十五年,燕国彻底灭亡。
攻楚国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艰难,最激烈的一场大规模恶战。楚国是东南大国,拥有众多人口,又拥有带甲百万,战车千乘,战马万匹的强大军国,还有项燕等猛将,但是最终还是被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秦国打败了,六国中的惟一劲敌楚国,终于被秦国灭了。
五国都灭了,齐国的灭亡已指是可待。齐国最终不攻而破,秦始皇从30岁至39岁,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这种毅力和不放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只是这套书中很小的一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像这样的名人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更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精神,处处都还体现了古代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大国。
我读过很多书,但是,有一本书让我非常受感动。这本书是《中华名人百传》,有上、中、下三册,每册都有100多页。
这一套书,不光是写古代名人的一些事迹,一些丰功伟绩,还写了那些遗臭万年的贪官,那些祸国殃民的奸臣。
这套书第一篇就是讲:智勇双全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原名赢政,他生性残暴,心狠手辣,但他又非常大度,他筑长城为后代人做了贡献。秦始皇从小就很艰苦,当时赵国和秦国两国失和,他和他母亲一直东躲西藏。一直躲了6年,他才第一次踏上秦国的土地。
但最令人佩服的一件事就是他灭六国统一了天下。他先打败了六国中势力最弱的朝国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招集兵马,向赵国进攻,赵国拼命地抵抗了一年之久,最后还是被秦军攻破了。后来又灭了魏国。接着秦军直接向燕国进军。秦王政二十五年,燕国彻底灭亡。
攻楚国是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艰难,最激烈的一场大规模恶战。楚国是东南大国,拥有众多人口,又拥有带甲百万,战车千乘,战马万匹的强大军国,还有项燕等猛将,但是最终还是被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秦国打败了,六国中的惟一劲敌楚国,终于被秦国灭了。
五国都灭了,齐国的灭亡已指是可待。齐国最终不攻而破,秦始皇从30岁至39岁,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这种毅力和不放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只是这套书中很小的一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像这样的名人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更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精神,处处都还体现了古代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大国。
2
包拯铁面无私一天,包拯刚刚升堂,便见一个老汉跪在堂下。
包拯问:“老人家有何事,只管说出来。”老人末语泪先流:“禀大人,小人的儿子被人打死了,凶手他……他……他就是大人的侄子……小人的儿子最近刚娶了个媳妇,因为媳妇有几分姿色,被几个流氓看中。前不久他们竟明目张胆地到我家抢人,小儿便跟他们争吵起来,可万万没想到,竟被他们活活打死……
包拯一拍惊堂木,大声说到:“竟会有这种如此伤天害理之事,难道当地的县令不管吗?”老人无奈地说:“他们不敢管,因为凶手是大人的侄子,他们怎么管?”“真是岂有此理,来人,把犯人给我捉来!”
刑堂之上,侄子是自己的叔叔包拯审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不怕包拯,他便毫不犹豫地说:“谁叫小娘子长地好看……”包拯气得混身发抖,没等他说完,包拯就大喊:“来人哪,将犯人押而大牢!”
当晚,包拯拎着一个大食盆来到大牢,侄子以为叔叔要放走他了,可是包拯却说:“好好吃一顿吧,明天叔叔送你上路。”于是包拯就斩了侄子,惹恼了嫂子周氏,周氏在也不愿意见包拯,包拯在长堂长跪不起,第二天嫂子见他任在厅堂中,不免有些心痛,她说:“我不怪你了,只盼你一生管清正,为民除害,我儿之死,也算值得了。”
包拯之所以可以成为老百姓拥戴的清官,除了他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假如没有皇帝给他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包拯早就回家了!
3
包拯——铁面无私的“青天”包拯是宋朝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官清廉,公正不阿,铁面无私,足智多谋,被誉为“包青天”。
他清正廉明的名声传遍了各地,无人不知他“包青天”,也因此被调到京城,当了开封府的知府。他走到哪里,那里的人民就洗尽冤屈。他身为知府,却从不摆架子。只要是有人违犯了国法,就算是皇亲国戚,他也毫不留情面。在皇上面前,包拯处事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毫不畏惧。“公私分明,爱憎分明。”这就是他的处事风格。不因他得罪过他,而,仗势判罪。他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大清官,曾经,位列三长的元老,由于他判了他的外甥的死刑,而让皇上的爱妃去在皇上面前煽风点火,让皇上召包拯前来,质问于他。他把程元所做的事写成奏折,上报于皇上,让皇上明辨是非。
包拯他曾经掩门不接圣旨,不听太后的口谕,不论陈世美为当今驸马之身份。陈世美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抛妻弃子,不孝父母的千古罪人,小人。他的此种品德怎可贵为状元?
秦香莲带着她的儿女来到京城,状告陈世美。包大人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毫不犹豫的接下此案。若是其他朝廷官员,早已因为陈世美现在的身份而不接此案。就在要判陈世美的死罪之时,太后及时赶来挽救陈世美,可他不听太后口谕,甚至敢反驳太后的无理要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皇上所下之赦免陈世美之圣旨已到开封门外,他便命令展昭掩门不接。太后亲自来劝说他,可他也不听,当着她的面,就把陈世美铡下头颅。
如今,包拯已成为清正廉明的代名词。他从古至今被称为“包青天”,让世人永不忘怀。
4
风流才子——唐伯虎江南四大才子,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特别是其中之一的唐伯虎,更是风流倜傥,声名远播。
唐伯虎不仅歌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风流韵事层出不穷。在民间的唐伯虎是一个整天生活在女人堆里的风流鬼,特别是周星驰演的《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竟然是个家财万贯,有九个貌若天仙,凶神恶煞的老婆,实在搞笑的很。但其实生活中的唐伯虎与戏说中的唐伯虎可谓相距甚远。
唐伯虎才气非凡,而且少年得志。幼年时,父亲就给唐伯虎请了一名苏州城中非常有声望的老师,寄希望他能步入仕途,成为国之栋梁。少年的唐伯虎没有辜负父亲对他的期望,16岁便在乡试中夺得榜首,高中解元。
一时间唐伯虎三个字轰动了整个苏州城,成了人们竟向传颂的少年才子,成为了少年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可是唐伯虎不满足于这些,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诗词书画。于是,他与祝允明、张灵每日吟诗作画,显然这些在当时属于离经叛道的行为。这使父亲十分担忧。从现在来看,唐伯虎的行为,使朝廷少了一位官僚,却多了一位极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唐伯虎又是个风流倜傥的人。他不拘泥于世俗偏见,率性而为。有一天苏州城普降大雪,天气寒冷,人们纷纷躲到家里,可唐伯虎、祝允明、张灵却扮起了乞丐,沿街乞讨。让当时的苏州城着实轰动了一把,有的讥笑这些玩世不恭的风流才子,有的为他的放荡喝彩。这些韵事不断流传、演绎,唐伯虎就变成了戏说中的模样,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其实,造成唐伯虎如此性格,是因为当时那次科场舞弊案。从此,他对仕途便不再有兴趣,把整个身心寄情于山水歌赋之间。
戏说中的唐伯虎是个家财万贯的人,而现实中的他一生经历坎坷。18岁那年,唐伯虎参加会试时被科场舞弊案牵连,含冤入狱。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那个噩梦般的一年——弘治七年(公元1529年),父亲因忧郁成疾而死,母亲因悲痛万分而去世,妻子因病谢世,儿子得瘟疫而夭折,妹妹因嫁错了人折磨归天。一年五次驾起丧车,真是惨不忍睹。这对春风满面的唐伯虎无疑又是一场晴天霹雳。从此,唐伯虎更加放荡不羁,这促成了他在艺术殿堂中的纵横驰聘,成就万世伟业。
真正了解唐伯虎后,我既为他在文化史上的如此成就拍手叫绝,又为他一生坎坷的经历洒下同情泪。也许生活风调雨顺,他也不至于在54岁就英年早逝,他会给中国文化留下更多的精品;也许在仕途中一帆风顺的他,便不会在书画方面有如此大而耀眼的成就。
是是非非,成败得失,只能由后人去体会。
5
伟大的皇帝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李世民,史称唐太宗,国号贞观,后人又叫它为贞观之治。
在他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辛辛苦苦为父亲打下了天下,他的哥哥和弟弟非常嫉妒他,怕他当上了皇帝,所以三番五次的设计谋害他,李世民被害关进大牢。可是他从不计较这些,后来他们得寸进尺,这下李世民的手下可看不惯了,最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终将受到了因有的惩罚,不幸糟害。李世民可是一代明君呀!他平易近人、开诚布公、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李世民爱惜人才,魏征是著名的谏臣,他原本是李建成的心腹,按理因当除斩,可他却没有杀他,反而给他升了官,让他留在身边多给自己提些好的意见。还对大臣们说:“我年轻时爱收藏许多弓箭,原以为没有人再比我收藏的弓箭再好的了。可是有一天我把弓箭拿给制作弓箭的人看,他却说做这个弓箭的不好,木头是歪的,自然射出的箭也并不会准。”停顿了一下,李世民又说:“我是用这弓箭取得天下的,却连弓箭的好坏都不知道,所以你们要多多提意见”一次唐太宗大发雷霆,众臣害怕都沉默不语,然而魏征却仍然上谏,陈述自己的意见。有一天魏征病了,太宗亲自去慰问,可不久魏征病死了,太宗悲痛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失德,魏征一死,朕痛失一镜呀!’’他治理的是国太民安,百姓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真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呀!他也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李世民对百姓关心体贴,而对那些奸诈、巴结权贵的小人是毫不留情面。有一次李世民带着太监去后花园走了走,忽然看见了一棵参天大数。李世民说:“你看这大树多么高大’’立时太监宇文侍顺着唐太宗的话就说:“是呀,这象征着您,象征着咱大唐呀/’李世民把脸一绷说道:“魏征让我远离奸诈小人,我曾怀疑是你。”宇文侍连忙叩头饶命。
李世民公正廉明、是非分明,只要是好的意见他都会去洗耳恭听,并去照做。李世民统治期间中国达到了鼎盛,一些周边的小国家多次来中国学习,那时的唐朝是何等的繁荣与昌盛呀!
6
秦始皇自古乱世出英雄,有一人,挺身而出,吞并六国,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
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戏诸侯,其岳父联合犬戎族攻下镐京,幽王死,西周亡。幽王之子继位,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此后数百年,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各诸侯国势力互相兼并,迅速膨胀,争战连年,诸侯争霸,大国称雄。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一时间,泱泱中华大地,风云变幻,狼烟四起,血火飞溅,刀光剑影。处处有凶险,遍地是英雄,既有侠骨柔肠的仁义之士,也有阴谋算计的狡诈奸雄。帝王将相,纵横捭阖;智者谋士,约从离衡;平民走卒,揭竿而起。
自古乱世出英雄,有一人,挺身而出,吞并六国,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
就是这个人,扫六合,建秦朝;修灵渠,筑长城;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废分封,立郡县,为了国家的同意,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
也就是这个人,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统一了全中国,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不可取代的基矗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有的人认为,长城的修筑加大了人民的负担,每年都要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去修筑。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再加上南方要开凿灵渠,人民生活的苦难更是不言而喻。
但是,可是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中原的统一并不代表整个民族的稳定。事实上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它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北方的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的骑兵可以活动在蒙古草原上,不用筑城就可以生活。没有长城的话,若是要对抗匈奴的南下进攻,就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更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况且,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他开凿的灵渠也是为了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绝非个人的享受。
还有,秦朝的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秦始皇设置的郡县,是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他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矗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的,我们不可以否认,秦始皇有着不可原谅的过错。但是,我说,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证实了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秦始皇时期开创的制度,为日后中国的发展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基矗因此说,秦始皇功不可没。
正是因为有了秦始皇,才有了中国日后的昌盛和富强!
7
窦娥冤以前我只听说了窦娥冤,却不知它是怎样一个故事,今天上网一查,知也。大家也趁机看一看吧。
窦娥自幼丧母,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不料,他准备的毒药误被其父饮下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窦娥死后,应其誓言,血溅素练,三伏时节瑞雪纷飞,楚州地面干旱三年。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果,张驴儿和县令被判处死刑,赛芦医被发配充军,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读完故事后,我感叹,窦娥死的太冤 了,人世间竟有这样的昏官和坏蛋!她不仅 孝敬婆婆,而且坚强,我不得不说“榜样1
8
我最佩服文天祥大家一定知道文天祥吧,就是那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那位,大家也一定很佩服他,欣赏他吧。因为他在元军帐中誓死不降,可见他的赤胆忠心。可我却不欣赏他,因为他不识时务。
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值得我们学习,但文天祥的赤胆忠心却用错了对象。当时南宋已经很腐败了,文天祥的勤王部队都遣散了,南宋已经主动向元军投降,这种朝政,已无需再去辅佐了。文天祥如果降了元军,励精图治,虽然会在历史上有点不好的名声,但也可以开创一个盛世,有何不好?但文天祥非要去做无谓的挣扎。南宋和元军实力悬殊太大了,文天祥这么做只会多上演几幕妻离子别的悲剧,并不能重新光复南宋,这简直是以卵击石,徒劳无益。我想,文天祥恐怕就是怕在历史的史册上留下骂名。相反,那些投降的人,说得难听点是因势利导,说得好听点,是识时务,顺就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人才是真正有勇气的人。他投降后,帮助元朝天子治国,开创盛世,他的历史作用可能不大。一投降,这名气就大了,他本人不但要背上了骂名,就连他的子孙们也抬不起头。但他如果为了百姓,却甘心投降,无视骂名,这是勇气!
再看荆轲,这个在历史上有负盛名也有骂名的人。“他有勇气放弃生命,去剌秦王,却在关键时刻胆怯了。”这是许多人给他的评价。我却想说:“不,他没有胆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想起了天下苍生1
荆轲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决心去剌秦王,却在关键时图穷匕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起了天下苍生,想起了七国逐鹿中原,硝烟四起,无一日安宁,只有秦国最为强大,六国无与争锋,可谓萤光之火不可与日月同辉,在赢政的带领下,秦统一中原指日可待。荆轲只要杀了赢政,七国又开始新一轮的轮回,天下黎民百姓又开始了无休止的痛苦。但只要赢政统一了中原,百姓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再受战火的折磨。我想,荆轲图穷匕现,环柱而追,却让赢政依柱而骂,正是因为他想到了天下苍生。这是理智!
做人便是这样,勇气要占用心中的惧怕,理智要战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