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文(2)
时间: 2015-10-14
篇六: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
像一滴雨露,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感恩似春日的一缕一陽一光,照耀着我们的心房;感恩,如的串串硕果,为人们解除干渴;感恩,是夏日里一阵清凉的微风,吹散我们心中的烦闷。
船没有了浆仍然可以在水面平安地行驶;树没有了叶也仍是一道的风景;但是每个人不论如何都必需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世界有限但心无限,一个充满感恩的人更是无畏和神圣!
有一个记者曾问过霍金这样一个问题:“霍金先生,卢伽雷已将您永久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您失去很多出路吗?”霍金的脸上满是,用他还能够活动的三根手指,艰难地敲击键盘,显示屏上出现了这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有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我有一爱一我和我一爱一的亲人与。”想了想,他又紧接着艰难地打出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冬先用自己的体温暖热席子才让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朱德司令蹲下一身亲自为母亲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懂得“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这个道理,是因为他们都拥有感恩这种的心理品质。
在我们的心中埋下感恩的种一子,我们会发现,感恩将每个人的心连在了一起!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篇七: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
恩情,无处不在。在生活中,也许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谎言,一次严厉的批评,一次及时的帮助,都是表达恩情,善意、一爱一心的方式。
以前,我不知道恩情是什么,更别说报恩了,总是认为父母为幼小的我干什么都是应该,而且经常因为不懂事,惹父母生气,一妈一一妈一经常因为我不懂事而偷偷掉眼泪,而且,父母批评我时,我觉得自己很对不起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但是,我总是三分钟热度,过了四五天,就把父母的责罚抛之脑后,重新玩得不亦乐乎。但是,现在我知道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了父母的责罚只是想让我能够懂事,但是我那是却完全不在意父母的心意。现在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知道如果没有父母的责怪、惩罚,那么我将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恩情,我将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孝顺,什么叫做听话,什么叫做懂事。
现在,也许我现在能力有限,但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也许;我付出的与父母所付出的相对可能只是九牛一一毛一,但是,我会用实际行动去关一爱一他人,奉献自己的一爱一心。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共同体,只有我们彼此相亲相一爱一,互相帮助,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现在,身为中学生的我们,有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奉献自己的一片一爱一。
记住: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同时也要主动去帮助他人。
篇八: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历来被中国人视为美德,但在一个理一性一主义者看来,这很值得怀疑。
我们知道,理一性一主义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一起兴起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它的核心是利益,其外在特征为“摆事实,讲道理”的唯理论,它的特点马克思在《共产一党一宣言》中有过描述,即将封建宗法社会一切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都化为赤一裸一一裸一的金钱关系。作为理一性一主义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自一由,而是比它更重要的源于等价交换的平等(对等)。因此在人际关系上,理一性一主义者最为推崇平等。
知恩图报是理一性一主义者赞许的美德,因为受恩之后如不还报,那即意味着受恩方侵占施恩方的利益,这显然不符和平等的原则。但在如何报恩上,理一性一主义者与非理一性一主义者之间存有很大差别。前者从平等、对等的原则出发,认为所报之恩应稍大于所受之恩,稍大部分可视为本金衍生的利息,即应连本带息地回报。而一个非理一性一主义者在报恩上可以有两种态度:或是知恩不报,认为别人给予帮助是理所当然;或是过量回报(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前一种知恩不报,有违常情,当属非礼,此处不议;后一种过量回报的态度大有可议之处。
理一性一主义者认为,受恩者与施恩者二者是平等的。作为受恩者,我在有难时接受了施恩者的物质的或劳务方面的帮助,但我决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权利,更不会认为这是施恩者应尽的义务。相反,我倒更愿将此看作是一般的商业借贷。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当然要偿还贷款(报恩),并且偿还的数量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量。不足要损害施恩方的利益,过量则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理一性一主义者犹如民间所说的小气鬼(抠门),他既不白拿别人一根一毛一,别人也休想从他身上拔下一根一毛一。这里,报恩的量由本金加利息构成,而利息的估算则以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一国的GDP增长率为准。譬如,我受恩的物质加劳务的经济价值约合1000元,隔了三年我终于有能力报恩了,那么三年取年利率10%,我还给施恩方的总值约为1300-1500元。当然,如果我经济能力允许,还2000元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以涌一泉报滴水的量的概念来衡量,我非回报给对方一万元至十万元不可,否则即为不义。这样的回报超越了我的能力限度,很可能我就放弃报恩的念头。
因此,过量的报恩观念是一种不现实的道德要求,它既不能体现施恩方与受恩方之间的平等关系,又助长了知恩不报的不道德行为。
也许有人会说,“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所要求的只是一种意图。因为施恩者在施恩时并不要求回报,受恩者在受恩后应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内报恩。这里“滴水”与“涌一泉”的数量关系当不得真,只是艺术化的一种比喻。受恩者只要能略表心意即可。此句成语反映了传统伦理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的愿望。譬如,施恩者家财万贯,施恩于你的1000元只占其总财产的几千或几万分之一,而你总共家财不过万元,如要你倾家荡产地去报恩,那也有违施恩者的初衷。因此,以你现有财力的千分之几,买些水果、烟酒去感谢人家,施恩者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你日后发达了,应加倍地贡献于社会,这才是对施恩者的最好的回报。
这种说法是站在传统伦理立场上的解释,你如果不是一个理一性一主义的报恩者,你尽可以此解释去“涌一泉相报”,不在数量,而在心意。但在这种温情的人际关系下,你欠了施恩者一笔人情债,在你的债权人面前,你不可能有与他相平等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你如果接受了这种非理一性一主义的解释,你也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弱者。
相反,你如果是一个理一性一主义者的话,你会努力奋斗去连本带息地还清你的人情债,以维护你那更为宝贵的与施恩者平等地位的尊严。这是强者的思维方式。
站在传统伦理的立场上为“涌一泉之报”的辩解,不可避免地要带出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意图伦理。“不在数量,而在心意(意图)”就表明了意图的重要一性一。那么意图在此有什么作用呢?意图的作用在于维护一种等级秩序。在这里,所要维护的是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秩序,当然这种秩序不是平等的。作为封建宗法社会的主要秩序是一种放大了的血缘等级秩序,即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所谓君明臣忠、父慈子孝,这里明、忠、慈、孝便是各个等级上每个角色所应具备的意图。这也是对人的异化,即人一性一应服从于符合天理的角色意图。这里,为了强化这种意图,所以用了一种夸张的比喻:以涌一泉来回报滴水之恩。同理,“士为知己者死”与之属同一范畴,都是非理一性一主义的观念,难道权势者的赏识就值为之丧命吗?就算死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至少表明了“士”的依附意图。
“滴水之恩,当涌一泉相报”虽然不符和理一性一主义的平等诉求,但它毕竟反映了我们传统道德中善的一面。但是笔者在此要指出,不仅在逻辑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它还有恶的另一面。与此成语相似的还有一些谚语、俗语:“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你对我好一分,我对你好十分;你对我坏一分,我对你坏十分”。在旧上海的“白相人”(流一氓)中间,通行的即是这一法则。有人对蒋介石终身囚禁张学良感到十分不解,实际上在张身上,蒋实践了他在上海滩上学来的江湖法则。按此法则,张本该一槍一毙,据说是由于宋美龄的缘故,张才由死刑改为无期。蒋的这一做法也是为了向其部下表明他作为人君的意图。在这种条件下,施恩与施恶的数量关系就不仅是夸张的比喻了,而是一种真实的警告。
故而我们在与非理一性一主义者打交道时,要警惕他们以十报一的慷慨背后的睚眦必报。